國內每年産生的生活垃圾,大概在3億噸左右,其中大部分的城市垃圾,都會採用填埋的處理方式。
填埋處理分為三種,一種稱為簡易填埋,直接埋了了事,沒有其它任何工程措施。這種方式簡單粗暴,治標不治本,但由於成本低,卻是最主流的填埋方式。
好一點的被稱為可控填埋,有一定的工程措施,對自然環境汙染相對較小,但實施也相對較少。
而在一些大城市,採用的則是衛生填埋處理,也就是填埋的垃圾經工程措施,實現與環境系統最大限度的隔絕,基本無害化。但由於成本高昂,這種方式主要在北上廣等地有所實施。
除了最主流的填埋處理,還有一少部分採取焚燒處理,以及極少的一部分採取堆肥處理。
焚燒處理的主要問題是投資巨大,一個日處理一千噸的焚燒發電廠,大概需要一億以上的投資,這裡的一億指的是美元......
除此之外,垃圾焚燒産生的有害氣體“二噁英”毒性巨大,也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近些年,歐美等發達國家,越來越多地採用堆肥法來處理垃圾,但在國內,堆肥處理的發展依然有待提高。
南水縣經濟較為落後,農村偏多,十幾個鄉鎮,將近三百個村子,這些村子的生活垃圾,大多都沒有完備的收集處理措施。
粗略估計,這將近三百個村子,每天大概可以産生200噸300噸的生活垃圾,一年下來就是將近十萬噸。
如果這些垃圾能全都交給永珍處理,每年可以生産上萬噸的垃圾肥料,全部銷售出去,就至少是2000萬元。
按照這樣的規模來估計,建一個日處理量500噸的堆肥廠,就綽綽有餘。
除堆肥廠之外,還要建幾個小型轉運站,還要僱傭至少500個環衛工人,還有幾十輛垃圾車,幾十個經驗豐富的老司機,還有堆肥廠員工......
林林總總算下來,想把堆肥廠的架子搭起來,怎麼說也要一兩千萬元的投資,儼然不是個小數目。
林寒和宋書清、姜瑞洋三個人,一起討論了半晌,最終決定,將堆肥廠的地址選在距離田湖村不遠的地方。
只要順著田湖村的主幹水泥路,幾乎不用拐彎,就可以直接抵達堆肥廠,並且附近還有一條公路,交通便利,各方面的條件都相當不錯,計劃很快就被定下來。
田湖村成為南水第一村之後,宋書清跟縣委縣政府官員混得頗為熟絡,當即由他出面,聯絡了縣裡的一些官員,準備商談一下建廠的事宜。
宋書清仗著讀書多,大侃特侃,又是生物高新科技、向發達國家看齊,又是千萬級投資、反哺農業等等,還跟國家産業結構轉型、一帶一路戰略、華夏夢扯上了關系。
這一通說,最終說得李書記都無比熱心起來,決定親自帶幾個人過去。
最終,兩方約定時間,在一個消費水平較低的飯店,進行商談。
飯局上,眾人推杯換盞。
交談了一陣,李書記忽然說道:“姜瑞洋博士也是北大的?”
姜瑞洋笑了笑:“北大生物系,平時主要跟著導師在微生物研究所。”
李書記又問:“你的導師是?”
“陳哲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