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開場
2019年馬上就要過去了。你的心中有沒有一個特定的人,在這一年、在某一刻,曾經點亮了你?
我有。
此刻,我想向他致敬,貝聿銘先生。
2019年5月16日,貝先生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102歲。
他是一個在世上留下了很多座紀念碑的人。但是,你如果去讀他的傳記,會發現,幾乎他的每一個建築作品,在當時都面臨責難和挑剔,都是歷經千難萬險才來到世間。
曾經有人問他:你怎麼看待外界對你的挑剔?
貝聿銘對此的回答是:“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因為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中。”
你,我,每個人都會有過這樣的“貝聿銘時刻”。不論你做過什麼、在做什麼,你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挑戰。怎麼辦呢?貝先生的這句話是我聽過的最好答案。
那麼,這一次,我們解決什麼問題呢?
經濟學家何帆會回答,我們的經濟基本盤是什麼?
投資人黃海會回答,我們的消費市場有什麼新機會?
金融學家香帥會回答,我們要掙錢,錢從哪裡來?
教育專家沈祖芸會回答,我們每個家庭最焦慮的教育問題,在發生什麼變化?
科技產業專家王煜全會回答,中國的科技創新被美國卡住脖子了嗎?
國際政治學家施展會回答,中國製造世界工廠的地位會被替代嗎?
我非常榮幸地能夠代表他們釋出他們的研究成果。
說到解決問題,不妨先說一個我的問題:搞清楚跨年演講是為誰服務的。
去年,我們講了一個詞,叫“做事的人”。後來,我遇到好多人,都說對這個詞特別有認同感。但是,我覺得好像還是很模糊,應該更具體才是。
用兩件事來描述,可能更清楚。
第一件事,是關於圖書館的。公共圖書館有一個責任,就是為市民舉辦各種各樣的文化類活動。
2019年,我聽到一個數,說有一家地級市的圖書館,才100多名工作人員,一年辦了5000場活動。這個數給我驚到了。什麼概念?你算下來,平均一天比13場還多。這家圖書館就是浙江嘉興圖書館。
圖書館,這個東西好像已經很多年不在我們視野裡了。在我們心目中,它應該是一個冷清的地方。嘉興圖書館為什麼這麼熱鬧?5000場活動都幹了啥?
我們自己可以先在腦子裡想想,比如針對老年人,你要是辦活動,你能想到的題目是啥?琴棋書畫?養生保健?你看,想象力差了點吧。因為在很多人心目中,老年人是退出了社會參與的一群人,找個樂子,打發時間,安度晚年就行了。
但是嘉興圖書館可不是想,他們是真幹。一干就知道,根本就不是這麼回事。
首先,很少有老年人願意報名參加一個帶“老年”字樣的活動。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恰恰需要的是社會參與。所以,他們為老年人開發的講座活動是:怎麼用智慧手機?學會了智慧手機,就可以查公交線路、淘寶購物,甚至自己上淘寶賣貨了。
最受歡迎的講座,你可能想不到,是怎麼做電子相簿。拍照片,選照片,配音樂,上字幕,發到微信群裡,做完特別有成就感。這是老年人力所能及的一項創造性活動。請注意,重點是“創造性”。這既是這家圖書館對老年人發自內心的尊重,也是自己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的一種高階的理解。
你看,就是這樣透過在真實世界的摸索,嘉興圖書館一年辦出了5000場活動。
什麼叫“做事的人”?他們不是在解決一個個想象中的問題,他們是在回應一個個真實世界的挑戰。
如果我認同這個理念,到底怎樣回應真實世界的挑戰呢?
今年,我偶然翻到曾國藩講的一個故事。農村裡,有個人出門,看到在一條很窄的田埂上,倆人頂上了,誰也不讓誰,誰也過不去。為什麼不讓呢?因為倆人都挑著很沉的擔子,路太窄了,誰要讓,誰就得從田埂上下去,站到水田裡,沾一腳泥。
你作為一個旁觀者,想上去勸,咋勸呢?誰也不服氣啊。
那曾國藩的故事裡,這個旁觀者是怎麼做的呢?
他走上前去說,來來來,我下到田裡,你把擔子交給我,我替你挑會兒,你一側身,不就過去了嗎?
你看,只要你的身份稍稍轉換一下,從一個旁觀者,變成一個置身其中的人,把自己放進去,是不是一個看似無解的事,就有了答案?
曾國藩管這種方法叫:躬身入局。
什麼叫“做事的人”?不是置身事外,指點江山。而是躬身入局,把自己放進去,把自己變成解決問題的關鍵變數。
但是,用“做事的人”來形容你們,還是覺得有點不到位。我得找到一個新詞。
有一天我的同事,得到大學的教研長蔡鈺給我講了一部老電影《風聲》裡的一句臺詞:“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