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她顯然並不願意就此妥協。
邁克羅夫特曾問:“陛下,您為什麼不考慮挑選一名合適的丈夫?”
喬治娜卻回答:“不需要。因為歐洲終將匍匐在我腳下。”
狂妄麼?
或許如此吧。
但這樣絕對的堅定和自信,不正是他們這些人追隨她的理由之一?
第 114 章
米迦勒節過後, 大英女王喬治娜正式發兵討伐漢諾威, 拉開了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意法普奧等國率先對於英國的行為表示了強烈的譴責,並隨後組建起了一支歐陸聯軍以抵抗英軍對於漢諾威的野蠻行徑, 然而在英國人強大的武器裝備和完善的後勤補給之下, 歐陸聯軍並沒有能夠真正阻擋英軍的鐵蹄,而是使得德意志聯邦地區被迫撕開了一個口子, 這片區域或大或小的國家陷入了一場噩夢般的膠著混戰, 就連所謂的聯軍也潰敗得不成樣子。
而另一邊,美國的南北戰爭激戰正酣,墨西哥邊境時有騷擾, 加拿大趁勢而起, 蠶食了北方的小塊區域,最終遠離主戰場的美國國內落了個兩敗俱傷的局面, 南北雙方正式對峙。
遠東地區, 一場席捲華夏的反清複明運動如同秋風吹起了號角, 給了疲於應付太平天國的韃清政府沉重一擊,國內形形色色的人民起義不斷爆發,國外一支所謂的侵華聯軍也正試圖以炮火轟開這古老的國門。
但幸運的是,歐陸戰場牽扯了這些面和心不和的雜牌聯軍太多的心力,又有起義軍領袖鄭永生等人對外發表演說, 稱“驅除韃虜,恢複中華”是本國民族之戰爭, 反對歐洲國家的殖民侵略,標誌著亞洲體系的正式誕生。
至於曾經世界霸主的有力爭奪者, 盤踞於亞歐的俄國,卻由於此前克裡米亞戰爭的失敗一蹶不振,國內高漲的反對派使得病重的尼古拉一世終於沒有能夠熬過冬天,匆匆將皇位傳給了亞歷山大二世便溘然長逝。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新的君主上位並沒有能夠改變俄國國內危機四伏的現狀,反而由於魯莽地動了極為敏感的農奴制改革,國內的矛盾更加激化,刺殺,叛亂,暴動,層出不窮。
在這樣的情況下,俄國卻沒有忘記家門口的兩塊肥肉,西進歐洲門戶,圍繞著巴爾幹半島的爭奪,挑起了第二次克裡米亞戰爭,與奧斯曼打得不可開交;南據遼東以北,從韃清與殘明的混戰中分得一杯羹,卻驚訝地發現佔據西安、大同等地的殘明勢力強韌驚人,只能節節敗退。
俄國的雙線作戰沒能淘到好處,英國的多線出擊卻似乎也沒有什麼存在感,除了漢諾威之戰一舉擊潰了歐陸聯軍,在之後的戰場上,英軍出場次數不少,存在感卻著實不強。
它的存在更像是一支關鍵時刻才會出現的滅火小隊,奧斯曼不行了就幫忙打打俄國,普魯士太強了就轉頭支援奧地利,一點兒做為老大哥的強國氣勢都沒有。
等到各國的混戰打得差不多了,英國人居然興高采烈地宣佈:我們要遷都了!
這下子,加拿大人也懶得和美國人磨蹭了,就連駐紮在邊境線計程車兵也對遷都與有榮焉,只等迎接女王陛下駕臨。
帝國元年春,一代女皇喬治娜.溫莎正式遷都北美潘多拉貢,“大英帝國”改稱“神聖不列顛尼亞帝國”,所轄之地橫跨歐亞非,幾乎是後人所計算的月球面積的十分之九,號稱在她的領地之上,太陽從不落下,是真正的“日不落帝國”。
同年,美國北方以紐約州為首的,正式與不列顛尼亞開啟談判,隨後談判破裂,歐陸的戰火蔓延至美洲,第二次英美戰爭正式爆發,紐約州、緬因州等地盡數淪陷。
次年,喬治娜女皇修改王室婚姻法,允許王室與平民通婚,並享有頭銜,但令人遺憾的是,據史料記載,女皇陛下本人終身未婚。
而後,英美以密西西比河為線,雙方進行和談,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
經此一役,歐陸各國元氣大傷,德意志一盤散沙,俄美龜縮一地,休養生息,只有看似戰爭發起者的不列顛尼亞早早地打了一場勝戰,又早早地遠離歐陸主戰場,反而將原本有可能撿到便宜的美國逼到了死角,茍延殘喘。
殘明勢力推翻韃清統治,上位稱帝後仿造英制,實行君主立憲,百年來飛速發展,成為神聖不列顛尼亞最大的對手。
不列顛尼亞牢牢掌控日本、印度等地,依然佔有著世界上最廣袤的控制範圍,美其名曰:帝國聯邦。
戰後十五年,不列顛尼亞至高女皇喬治娜一世崩,舉世哀痛。
喬治娜女皇在位期間,大力發展教育科研,令整個十九世紀的科教文藝群星璀璨,湧現了數不清的文明瑰寶,也令不列顛尼亞的文化和制度深入人心;鼓勵工商業,促進自由貿易,使得不列顛尼亞的經濟發展始終佔據世界首位;推行以法治國,廢除冗餘法案,編撰帝國首部憲.法,進一步保障財産私有制,同時逐步削弱貴族特權,讓人權和平權這兩個概念,在帝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有人認為她是一位野心勃勃的軍事家,一手締造了歐陸的三年大亂鬥,將帝國的對手扼殺於搖籃;有人認為她是一位超越時代的改革家,她所頒布的一系列法案和新大陸計劃,硬生生將帝國的輝煌延續了百年;也有人認為,她是一位十分出色的音樂家,創作並流傳於世的樂曲近十首,其中又以《寂靜之夜》這首協奏曲最為著名。
但更多的人認為,她是一位前所未有的平權鬥士,在她統治的年代,無數女性走上了曾經男人專屬的舞臺,女科學家、女議員、女財政大臣……層出不窮。女性,不再是任何人的附庸。
可以說,喬治娜女皇是繼伊麗莎白一世之後,最為偉大的君主。
在整個十九世紀,無論是她的祖父、伯父,還是讓歐洲顫抖的拿破侖大帝,都沒有能夠遮擋屬於她的光輝和功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