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鸞酒量不好,在外輕易不飲,但今夜實在熱鬧,心生興致。
令林格折出少半壺酒來,又往裡兌滿了水,才斟給她。
就著這兩杯淡酒,她還生出些詩意。
“如雷吼哮散斑斕,轟轟烈烈逝如曇。”
“黯淡身死歸良夜,灰飛燼飄枉自憐。”
郡主吟詩,不論好賴,身邊的人都要稱讚兩句,令林格不通文墨怕露怯,並未作聲。
在恭維聲裡,臨旁一艘小船的主人插嘴道:“如此佳期良宵,何故作此悲涼詩呢。”
隨行的官員正要講話,被明鸞以眼色制止住。
“煙火本就是一響而散的東西,良辰吉日還不是用它來取樂。”
“世人常常只見物喜,不見物悲。”
那人聽罷竟奏起笛子來,雖不悲涼,卻毫無笛子的輕快音,在喧鬧中亦悠遠非常。
和著他的笛聲,明鸞望月,此曲竟契合她思鄉的心境。
令林格見過明鸞奏琴,知道她是懂音律的,怕她是女兒,不好意思邀請男子同遊,主動提議道:“如果你喜歡這笛聲,我請他到船上喝一杯如何?”
“不必了”
陌生地陌生人,容易招惹是非,明鸞回絕,吩咐船往遠處劃去。
“那邊可是貢院?”
明鸞只能看清一對燈籠和清白色的瓦,以及幾株茂盛伸展的樹。
“那裡是林下女學。”
明鸞更有興致,吩咐靠岸停船,心想去看看。
她記得林下女學伊始於西川,姨媽還出錢資助過,後來為朝廷所推廣,姨媽和姨夫都因此得到了嘉獎。
明鸞在京中時讀過最好的女學,以為林下女學也會像婦好祠一般。
雖然未必有華宇廣廈,至少也得書香儼然。
可一進去,不論學館還是內舍都簡陋十分,與她想象的毫無關聯。
“朝廷不是每年都撥款興辦林下女學的嗎?”
涉及政務,知府立刻回稟道:“郡主娘娘,朝廷的撥款均用於聘請教席,修繕館舍,還有置備教具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可我瞧似乎沒有多少學生?”
坐席數目也就五六個,一目瞭然。
“目前女學內共五名學員,科目三門,每科一名老師。”
“怎麼如此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