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冬狩長達半月,其實真正用於圍獵的也就五七六天,冬至那日是規模最大的一場。
其餘時間要麼是禮部主持舉行各項儀式,要麼是小規模打獵。
冬節後五日,皇帝召太子、俞珩等數位重臣在九成宮議事。
“召你們來是要議一議柔然。”
俞錚腳下踩著輿圖,說著在柔然的位置踩了踩。
俞錚這幾年蒼老了不少,鬚髮已斑白,因這幾日狩獵,馬上顛簸的緣故,又添了咳嗽的症狀。
“剛剛征服吐谷渾,臣覺得眼下不宜發兵。”
太傅曹勤更年老,鬚髮盡白,但精神看起來十分矍鑠。
“戰事太頻負擔就重,過完年又要春耕,再者沒有一擊即破的把握。”
柔然可不是吐谷渾,所轄地域遼闊,部落眾多,且騎兵能征善戰。
自俞錚登基以來,廣佈與民休息的政令,倉廩國庫日漸豐盈。
柔然的問題不能再置之不理,這頭雄踞於北方的猛虎,早晚有一天會南下狩獵。
“太子,你怎麼看?”
俞錚跟其他皇帝不同,他越老弱就越依賴俞成靖,希望他的羽翼能快快豐盈。
畢竟在做安王時,他就不斷地培養長子,秉著終要把衣缽都傳給他的念想,登基後這個最初的心思也沒變過。
“兒臣同意太傅的看法,當然不伐也不行。”
“何時伐、怎麼伐、為何要伐,都得解決。”
太子的思路讓俞錚很滿意,他是儲君不是將軍,他只要想清楚這些就夠了,而答案應該由諸位將帥來提供。
“十三,說說你的想法。”
俞珩一直在思考,他看著地圖上一個個部落,它們都有自己的汗王。
甚至還有一個汗王在九翎做了國公。
“兵書上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
“何不用離間計?”
曹勤捋須表示贊同,“柔然內部早有矛盾,只是尚未激化。”
“陛下何不冊封一二弱小、一貫被忽視打壓的部落汗王,讓他們似鳥獸爭食,從內部先瓦解。”
這個計策正中俞錚的下懷,他問道:“要冊封,還要使離間計,太子你覺得何人適合出使此項任務?”
俞成靖在腦子裡過了遍人選,回答道:“兒臣舉薦原來供職秘書監的一個員外郎,叫方永三的。”
俞錚對此人毫無印象。
“兒臣在修地理志的時候有人舉薦了他,說是方永三文筆極佳,會說柔然部落的話。”
“兒臣面見此人後,覺得他口才更好,便讓他先去禮部待缺。”
吳不知突然想起臺諫有個叫方祿三的,便詢問太子一句,果不其然,兩人是親兄弟。
吳不知哂笑說:“那就對了,其兄方祿三就是個詭辯之輩,想必是家學淵源。”
“他能挑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