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心有不甘,但突厥眾人卻不得不承認,先前北平府之戰,他們輸得很慘。
明明這一戰,在他們計劃之中十分順利,前期也取得了應有的戰果,突厥二十萬大軍,將羅藝及其麾下精銳團團包圍。
只要此戰取勝,北平府便是他們的囊中之物,到時候他們便可以北平府為根基,南下進攻河北中原之地。
沒道理這中原花花世界,只能為漢人所有,他們一樣可以將之拿下。
可誰能想到,大好的局勢竟然會因為三個人,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始畢可汗得到潰兵傳回來的訊息,不免有些匪夷所思。因為擊潰突厥大軍,扭轉戰局的並非北平府大軍,而是三名漢將。
如此古怪之事,始畢可汗自然不會輕信,但他問了逃回來的數名潰兵,答案都是一樣的。
那是在夜色之中,羅藝被困在包圍圈內,難以突圍而出。
卻突然有三道人影,他們衝入突厥營寨之中,大開殺戒,所向披靡。
尤其是為首持刀之人,宛如一尊魔神一般,肆意屠戮突厥大軍,無人是他一合之敵,連隼嶺將軍和翎王子都慘死此人手中。
再接著,就是被困的羅藝察覺異變,領兵殺了出來,讓突厥一方損失慘重……
但真正影響戰局的,顯然不是羅藝,而是那殺入突厥營地的三員悍將,他們的威勢令人刻骨銘心,難以忘懷。
在聽得這番講述之後,始畢可汗是陷入了久久的沉默之中。
他大費周章,調遣兵馬設計埋伏羅藝,大好的局勢就因為三個人毀於一旦。
而且他還死了一個兒子,損失一員大將和十餘萬大軍。
這個結果,讓人如何能夠接受?
但這就是現實,無論始畢可汗作何想法,也都無濟於事。
可以說,這件事已經成為始畢可汗心中陰影。
——
念及此處,始畢可汗面露覆雜之色,他緩緩吐出一口濁氣,認真說道:
“那軍師覺得,我們接下來該怎麼做?”
被始畢可汗稱為軍師的男子,名為蕭德讓,他並非崇好漢人文化的突厥人,而是真從漢地投奔過來的讀書人。
故事還要從一年前開始,蕭德讓從大隋一路北上,趕到突厥王帳中求見始畢可汗,憑藉三寸不爛之舌獲得始畢可汗重用。
而不久前,突厥進攻北平府的計劃,也是他一手安排的。
那時候,大隋陸續傳來訊息,因為楊廣窮兵黷武,大興土木,各地都有百姓造反,這讓始畢可汗感覺有機可乘。
在與蕭德讓商量後,始畢可汗便是下定決心,從北平府著手,不僅能夠突破大隋邊境防線,更能殺了羅藝一雪前恥。
但想法很美好,結果卻很殘酷。
不過,此戰的失敗也不能全怪蕭德讓,畢竟行動剛開始還是很順利的,只是誰都沒有想到,北平府中竟有如此猛將。
所以,始畢可汗對蕭德讓仍舊很信任,才會出言詢問他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