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養崽日常
隨著家裡三個孩子漸次長大, 性格上也逐漸顯露出各自的不同來。
年年是家中長哥兒,像極了溫野菜,和文秀二字是全然不沾邊, 大大咧咧, 又莽又虎。
每回帶他回斜柳村, 他都在伏虎山上像是玩瘋了一樣。
每當跟著溫野菜和付嶽逮到兔子,彷彿當下便已經看到了兔子的十八種吃法,口水都兜不住。
比起學堂的課本,最喜歡看的書是菜譜和各種文人墨客們寫的筆記小說。
比起觀湖、賞花, 最喜歡去的地方是自家飯莊,因為小爹總會帶他去後廚轉一轉,還會給他做好吃的新菜。
個頭剛比得上灶臺高的時候, 年年就開始踩著板凳學做菜,拿出了在學塾裡從未有過的認真勁頭。
他發現,原來一碗黃澄澄的蛋液, 隔水蒸一會兒, 出來就會變成軟滑的雞蛋羹。
輕飄飄,吹一口就能飛起來的麵粉,加了水就可以變成面團、面條、包子、餃子。
再之後, 這點小打小鬧也慢慢不夠他折騰的了。
他開始嘗試研究一些新菜,有的成功,有的失敗。
只要是灶房飄出奇怪的味道,喻商枝不用叫來底下人問都知道,又是這個小哥兒在裡頭搞怪。
有一回溫野菜順手收拾他的床鋪,從枕頭下抖落出一本冊子, 以為是什麼需要偷偷看的話本,當下拿去給喻商枝一起檢查。
結果翻開一瞧, 裡面寫的全是年年記錄下的,聽說過卻暫且沒吃到的吃食。
有菱角、茨菰這類南地獨有,北地難見的。
也有什麼魚生、蛇羹這類在詹平府絕對吃不到的。
更有庵波羅果、鳳梨、草莓等等時有屬國進貢,見諸書冊記載,但恐怕只有皇帝老兒能偶爾嘗上一口的。
翻看之間,可見冊頁上隱約一些水痕,總不可能是眼淚,那就只能是口水了。
也就他兩個親爹不嫌棄。
二人看完幾張,沒有看完,同時也沒拆穿這點小秘密,原樣給放了回去。
“我看這孩子怕是以後有大出息。”
喻商枝含笑道。
溫野菜覷他一眼。
“你這當爹的也不好閉著眼誇人,他這是一肚子心眼,十個有九個點在吃上。”
喻商枝悠哉道:“那可說不準,我總覺得年年以後怕不會僅僅是個大廚或是老饕。”
興許還能被這份口食之慾吊著,走到更廣闊的地界去。
老二嘉穀,則像喻商枝更多。
他身為家裡排行中間的孩子,上有一個成日炸灶房的大哥,下有一個需要照顧的孿生小妹,加之還是唯一的男孩,不知不覺就養出了一副沉靜的性子,生出自己將來是家中這一輩頂樑柱的自覺來。
溫嘉穀三歲入學塾開蒙這年,溫三伢年方十六,已是本朝最年輕的翰林。
他十三歲那年連中三元的故事,在坊間傳出了不知多少個版本。
人人都道他只要按部就班,穩紮穩打,早晚能在最年輕的翰林之上,疊上一個本朝最年輕的閣老頭銜。
溫嘉穀作為溫三伢的親外甥,因為這個緣故,從蒙學到縣學,一路都是最受矚目的那一個。
到了哪裡,人家都會指著他說,你看,這就是溫翰林的外甥。
他日不需要有多高的成就,哪怕單單考中個舉人,有親舅舅在朝中活動,怕是也多半能在地方縣衙上得個一官半職。
若是再爭點氣,考中個進士,舅甥二人同朝為官,又是一段佳話。
喻商枝和溫野菜對此卻很是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