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還發起了以地瓜換粉條的活動,附近生産隊的社員,可以直接拿錢買,也可以拿地瓜、地瓜幹來換。
這些換來的地瓜也被加工成粉條進行出售。
産品根本就供不應求。
紀珊跟大隊長建議,咱們十裡梁山腳下那麼大片大片的坡地,種別的不行,但是種地瓜是可以的啊。
“讓大家去開荒唄。反正出工就給工分,以後地瓜種的多了,賣粉條賺的錢多了,大家也能多分點。”
這個時代,一等勞力一天10個工分。但是工分和工分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地方,10個工分值5毛錢,有的地方只值1毛錢,這取決於生産隊的整體收入。
有的地方良田多,或者領導人心思活泛點,那收入就高點。
雖然政策卡的嚴,但並不是沒有空子可以鑽,就看你敢不敢了。
京郊有一個生産隊,原來既種稻子又種玉米,後來大隊長覺得種這些東西不賺錢,全改成種蔬菜了。連冬天都種大棚菜。
大棚是土大棚,頂上用塑膠布一蓋,晚上還得給遮上草簾子,大棚裡還得生火加溫。
麻煩的很。
但是賺的錢確實比單純種糧要多不少。
年底將賣菜的錢分給大家,社員們自己再拿錢去買糧。
十裡梁說是一座山,其實就是一個巨大的緩坡上面的一個圓錐形凸起,當然,是被削平了尖頂的圓錐。
除了這個圓錐本身,下面的緩坡稍微休整一下,就是大片大片的梯田,種地瓜和果樹都是不錯的選擇。
土裡的石頭是多了點,挑出來加工一下,石子可以鋪路。整塊的石頭可以用來建房。
在磚頭還不普及的年代,用石頭打地基、用石頭壘牆都是很常見的。
大隊長對她的建議深表贊同。
“咱們老農民,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沒活幹。沒活幹就意味著沒錢賺、沒糧收,就意味著得挨餓受凍。”
紀珊:“……”
當個農民真的太不容易了!
這年頭幹啥都不容易。
“那咱們加油吧!關鍵是,種的糧食多了,産生的下腳料就多,明年可以多養豬,大家可以多吃點肉。”
大隊長嘿嘿樂,似乎美好的生活已經近在眼前。
春節之前,知青們都分了糧,分了錢,也分了豬肉。
耿棟和鄭學敏請了探親假,分完東西就準備啟程回家了。
他們領完結婚證以後,往家裡寫了一封信,耿家父母給他寄來了100塊錢和一些布票,鄭學敏的父母也寄來了一百塊錢。
相對於那些留在身邊的孩子,這樣結婚簡直太讓他們省心了。別的東西都不用準備,就算他們回家探親,也就是兩邊親家在一起吃頓飯的事兒,別的儀式是不會再補了。
這還是耿棟和鄭學敏離家五年之後第一次回家。倆人都有點近鄉情怯的樣子。臨走之前,拉著知青點的夥伴們絮絮叨叨,也不知道家裡究竟變成了什麼樣。
雖然父母來信也提到了家裡的變化,但是沒有親眼看見,終究是沒有深刻的體會。
王富芝安慰她:“不管變成什麼樣,還是要親自看一眼。待的舒服就多待幾天,待的不舒服就早點回來。為以後的生活早做打算。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應該是讓自己活得更好。如果原來的家已經成了讓我們覺得不舒服的地方,那就換一個家。明白嗎?可別鑽牛角尖。再說了,你和耿棟都結婚了,你們倆自成一家。只要你倆和和美美的,別的都不是事兒。”
鄭學敏點點頭。王富芝是個通透的人,她願意聽聽她的意見。
紀珊也跟著點頭,這世上從來都不缺明白人。
其實脫離原生家庭,也就是少分一份家産,對於很多人來說,這份家産不見得有多少。
可能心裡終究意難平吧。
和小夫妻一樣請了探親假的還有陸旻軒。他是每年都不辭勞苦要回去探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