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的時候,比較中國化的世界,也是比較中國化的國情和背景。
一切伴隨著福貴的視角開始展開,他正在經歷戰火紛飛的年代,很快就過度到新中國成立,之後開始了各種各樣的運動或者變故。
於是,富貴身邊的人逐漸去世,他如同一個天煞孤星。
一個接著一個,讓人感覺好像和他有關系的人都會死一樣,於是,時間正在繼續,到了最後,陪著福貴只剩下一頭老牛。
而這也是特別有中國風的畫面:一個老頭,一條老牛,夕陽西下,他們彼此陪伴。都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反正人生已經沒有了盼頭,只剩下活著。
看完這本書,從專業的角度來說,葛格覺得就是十分精巧,小說的敘事還有結構都達到了極致,很平滑,能夠讓人一直讀下去。而且,它節奏感還特別好,能夠讓人在應該難受的時候難受,之後略微沉澱一下,到該來的時候淚點也接踵而至。
而且他的各種描寫技法還相對比較樸素,並沒有在一些地方多做渲染,可是該來的感情依然排山倒海般會直接撲過來。而且小說還穿插了那麼多歷史事件,産生強烈的代入感,也讓這一切相互聯系起來。
但這只是從小說技法來講,如果從個人的感覺來講,那就是一種深刻的無奈感,強烈的悲劇沖擊感,而在這沖擊之後,卻又會産生一種奇怪的溫暖。
情緒的交織還有一種無可避免的思索,就變成了葛格純讀者角度來講對這本書的感覺。
情緒的交織不用多說,主要就是一次次的死人,一次次的精神沖擊讓人無法抵擋。而思索就是發自內心的,盡管李闊並沒有刻意引導他們去思考,也沒有抱著腦門告訴你什麼道理,但任何人看到這些情節,都會産生一種思索。
人到底活著為了什麼呢?
是不是人活著就只是為了活著?根本沒有其他目的?
反正動物的確就是這樣,活著就是為了活著,那人呢?
可是仔細思索一下,好像人活著真的以為只是這樣。例如裡面的福貴,在失去了所有的親人和盼頭之後他依然活著。
生活只是為了完成生活嗎?
得出這樣一個答案的話,會讓人覺得人活一世其實也沒有什麼獨特,與動物並無區別,但是仔細思索,中國歷史難道不是那樣的嗎?
中國人歷來都是比較溫和的,很多朝代,只要不是到了實在沒有任何辦法的情況,一般都不會造反,只要能活下去,哪怕是用最卑微的方式活下去,大家也不會造反。
這麼說來,這些人和福貴有什麼區別呢?
仔細想想,中國歷史上,和福貴這樣的人難道就沒有嗎?
想到這些,就會讓人忍不住在一種悲涼後陷入思維的無限展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