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要將這個引擎取名為‘半人馬座號’?蕭老你應該明白吧?”
“我明白。”蕭然點點頭。
為什麼要將這個火箭引擎取名為“半人馬座號”?
因為這個火箭引擎,瞄準的就是距離地球僅僅4.2光年的半人馬座。
半人馬座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
對於尋找類地行星或者說宜居行星的天文學家來說,這個星系是當前人類最有希望尋找到類地行星和宜居行星的地方。
其他的星系,距離地球實在太遠,遠遠不是短短數百年時間能夠指望的。
所以,在科幻作品中,往往將半人馬座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大寫特寫。
楊晨的目標,也瞄準了這裡。
他希望,這個火箭引擎有朝一日,可以將人類帶到半人馬座,出於這種希翼,楊晨將引擎命名為了“半人馬座號”,也就是“指引人類前往半人馬座的引擎”。
哪怕以後有特洛伊入侵的風險,在實在無法對抗敵人的情況下,太空移民也是一種選擇。擁有航行到半人馬座的能力,仍然對於抵抗入侵是擁有戰略性意義的大事。
楊晨這麼一說,蕭然也就明白了:“所以你對現有引擎的水平不滿意。”
“沒錯。”楊晨點頭:“要前往半人馬座,我們需要的推力數量,萬噸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我們必須攜帶足夠的燃料才能夠往返半人馬座。也許這個燃料的數量,本身就需要上萬噸乃至於數十萬噸。這麼大的數字,區區萬噸推力,根本微不足道。況且……”
他指點著試驗臺上的引擎:“當前的模式,實際上只能夠在地球上使用。確切的說,使只能在擁有大氣層的星球類使用。靈能引擎技術,雖然可以引動天地之間無所不在的靈力作為能源,但是僅有靈力是不夠的。要想形成推力,根據動量守恆定律,就必須要由工質被反向丟擲作為動量的提供者。”
“這一點。反重力模式是作不到的。因為反重力模式的原理。就是將無處不在的大氣作為工質,提供反向動量,而其本身是不噴射工質的。這也是為什麼引擎噴口可以做到如此低溫的原因所在。而一旦上了太空,在外界不存在工質的情況下。就只能自己提供工質,到時候。所能提供的推力,絕對沒有這麼大。”
蕭然點點頭:“也就是說,上了太空。推進方式仍然將回到傳統引擎上面。”
“差不多如此。靈能引擎最大的優點,僅僅在於靈能推動模式下。可以透過靈能粒子矩陣的放大作用,放大工質可提供的沖量。換句話說,同樣質量的工質。靈能引擎將會獲得比傳統引擎更大的沖量作為推力。所以,我們需要的燃料數量。也將遠遠比傳統引擎低。”
“那麼這麼一來,不是很好嗎?”洪不器等人都是認真的在旁邊旁聽學習,聽到這裡。他不禁代表周圍的旁聽者提出了這個問題:“這就意味著,我們對工質的要求,並沒有那麼高,那麼太空航行所需要攜帶物資的質量,也不用那麼大啊。所以真人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點?”
“不行。”楊晨搖搖頭,輕嘆一聲:“半人馬座距離我們太遠了。長達4.2光年的距離,會發生什麼事情,永遠不是我們現在能夠預測到的。所以,我們只能盡可能多的攜帶物資,以避免航行中出現的突發情況。所以,我們的推力,還是不夠,遠遠不夠……”
高達萬噸的推力都不夠,那要多少才夠?
有人認真的問出了這個問題。
楊晨想了想:“以我的意思,再高也不夠。當然綜合是計情況考慮,基本上二十萬噸以上的推力,勉強算是夠用了。”
聽到這話,人們一個個神色黯淡。
現在的萬噸推力,都是他們幾乎無法想象的了,楊晨心中夠用的標準是現在的二十倍,更是不知道應該怎樣才能做到。
別看現在這個引擎研發速度不慢,那都是因為大部分技術由楊晨提供,主要計算力也是楊晨提供的原因所在,而且也不是透過傳統科技而是透過靈能技術來實現的原因。否則的話,就算集合了全球最優秀的科學家,用幾十年時間也未必能夠成功做到,更別提他們這個草臺班子了。
也許有人會疑問,即然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人的土星五號運載火箭,就能夠達到3400噸推力,那麼要達到萬噸,會有多難呢?
但是要知道,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技術,至今仍然是無人能夠超越。四五十年過去了,為什麼技術還無法超越?當然這因為美國不再進行登月有關,但這也說明瞭,這技術進步的難度有多大。
這麼難達到的技術尚且遠遠不夠,那更難的技術,要做到就更夠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