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之後,桓溫循例被拜為駙馬都尉。他發現自己的老婆長公主不但人長得美,而且還是一個有著很高藝術素養的人,她不但精通士族子弟喜歡的琴棋書畫諸般技藝,而且還意趣高蹈,挺會評價別人技藝上的優劣。一向有點小資情調和藝術範的桓溫因為尚上這樣一位有情趣、有格調關鍵還有錢的妻子而過上一種充滿著藝術氣息的生活而感到非常的開懷,他終於能夠親身體會到什麼是皇族的享受了。
桓溫在公主府裡面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後花園,這個花園的建造確實也花了長公主的一番心思在裡面,桓溫覺得這個花園穠纖得中,靈氣惝恍,園林中的每個景點,猶如一幅連續不斷的畫面,深遠而有層次,園林的核心是一座重巖覆嶺、澗道盤紆的人造假山,這座假山一切合乎山的自然形勢,山上還有名木奇樹、懸葛垂蘿,使整座假山生色不少。同時又建有閣樓列於假山的上下,半山有亭,便於憩息;山頂有樓,遠近皆見,跨水為閣,流水成景。當真配得上《洛陽伽藍記》當中“溝讀賽産,石蹬碓堯。朱荷出池,綠萍浮水。飛梁跨閣,高樹出雲。”的描述了。桓溫每當與長公主牽著手柔情蜜意地徜徉在充滿自然氛圍的後花園當中的時候,這享受,這心情,這感覺,也就離天上的神仙也差不遠了。可惜桓溫只知道這園子好,卻不知道到底好在什麼地方,氣得長公主直嫌他俗氣。
有錢總是好事,土包子桓溫因為在家族出身的問題上有較重的自卑情結,所以但凡決定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總是不甘於落後於人的。在蠻有藝術氣息的妻子的薰陶下和雄厚財力的贊助下,原先不能對園林和繪畫講出個一二三四的桓溫到處訪師會友,遊山玩水,還仗著駙馬的身份混進各種高逼格的貴族沙龍附庸風雅,在短短的數月內,藝術鑒賞力大增。桓溫逼格高了之後,南康長公主也就不說他俗氣了,桓溫也得意地自以為可以在藝術修養上可以與長公主攜手並肩地在雲中漫步了。
桓溫在審美情操上有了明顯的提升之後,他發現自己的清談水平也在不知不覺間跟著水漲船高了,除了劉惔和殷浩等幾個逼格超高的人之外,已經很少有人能超越他的水平了。看到夫婿這麼為自己掙面子,長公主司馬興男興奮之下一不小心,就為桓家懷上了第一胎的後代。
在桓溫新婚後的鹹和九年334年)六月初,發生了一件驚動朝廷的大事——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長沙郡公陶侃發現自己搬了半輩子的板磚後終於搬不動了,他在病中上表遜位,並且派了殷浩的父親,左長史殷羨將官印節傳等送還朝廷。陶侃本想退休回後老家長沙養病,在他離開荊州前,所有的軍資、器仗、牛馬、舟船等都有簿錄得以統計,並且都封存倉庫,由陶侃本人親自上鎖。陶侃將後事託付給右司馬王愆期,晉升他為都護,命他統領荊州的文武官吏。農歷六月十二日,陶侃乘車離開武昌,到渡口乘船,準備返回長沙。次日,陶侃於樊溪去世,享年七十六歲。根據他的遺囑,隨同人員把他葬在長沙南二十裡的地方,他的舊部又在武昌城西為他刊石立碑、作畫像。成帝下詔追贈陶侃為大司馬,賜諡號“桓”,以太牢禮祭祀。
陶侃逝世後,朝廷任命南康長公主的大舅庾亮為都督江、荊、豫、益、梁、雍六州諸軍事,兼領江、荊、豫三州刺史,由平西將軍進號徵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假節。庾亮推辭開府之職,將大本營由蕪湖移到了武昌。從此,潁川庾氏的勢力形成對揚州的包圍圈,而王導則只能依賴京口的郗鑒苦苦掙紮。
鹹康元年335年),琅琊王府內進行了重要的職務調整,原來的實權人物王恬被晉升為中書省下面的五品中書郎,而桓溫則被晉升為王府內的琅琊內史,也是五品,已經與他父親生前的宣城內史的職品平級了,不過可惜的是琅琊郡在江左並沒有實土,桓溫充其量只是為琅琊王府內的一個實權人物。如果桓溫只是懷有象一個普通計程車族子弟差不多的理想,那麼他的人生目標都差不多已經實現了:一個如花美眷,一棟位於黃金地段的豪宅,一份清閑的高薪職務,還有用不完的錢。桓溫盡可以憑借長公主提供的資源將自己的逼格混到頂級水準。可是,曾經經歷過的艱難生活反而成為了桓溫的另類上進心的推進劑,他從小心目中的偶像是劉琨和祖逖,長大之後又對陶侃是敬佩有加,他的人生理想是要把功業建立在戎馬倥傯的疆場上。
這世上,在有人在得意的時候,也同時會有人失意。不幸的是,失意的事情落到了桓溫親如兄長的至交袁耽身上。
鹹康元年335年),行事乖張不按常理的後趙國主石虎往南方遊巡,一直走到長江沿岸附近才往北返回,其間有十幾個親隨騎兵甚至遊蕩到了歷陽境內,袁耽聽說有敵人犯境的情報後就向朝廷進行了報告,但卻忽略了報告敵方騎兵的具體數量。當時的後趙對於東晉朝廷來說是惡魔一般的存在,當朝中接到袁耽的報告後,以為這是大軍壓境的前奏,於是震懼之下,就加王導為大司馬、假黃鉞、都督征討諸軍事,令他做好抵禦趙兵的各項準備工作。
王導利用分派諸將的特權,遣劉仕救歷陽,趙胤駐慈湖,路永駐牛渚,王允之駐蕪湖。經過一番的排程下來,豫州及江州諸郡就順理成章的落入了王導的手中。當王導大肆鋪張一番後,成帝還親自到廣莫門閱兵和任命大將,準備派大軍去救援歷陽。郗鑒也準備讓廣陵相陳光帶五千兵馬入衛朝廷。
南康長公主也從京城的慌亂當中略略知道了一些外地入侵的訊息,經歷過蘇峻之亂的她現在才忽然發現身邊有一個猛男是多麼的重要,而桓溫也體會到她的緊張心情,依偎在她身邊信誓旦旦地保證無論將來發生什麼事情,他一定竭盡全力來保證她的安全,這使得長公主的心裡增添了不少的安全感。
擾攘了一大輪之後,朝中才搞清楚原來敵方只是來了十幾個騎兵,而且又已經走了,於是京師就宣佈罷兵解嚴,王導也卸下了被加的大司馬的職務。庾亮因為在此次事件當中被王導搶佔了不少的地盤,事後主張嚴厲追究當事人的責任,袁耽不但被指輕率虛妄,更被免去了歷陽太守的官職。為了保住歷陽這塊地盤,王導就讓袁耽的妹夫——以“妖冶”而知名的謝尚來接管。
袁耽解職回到建康後,一時之間也沒有什麼事情好做,就經常找桓溫契闊。桓溫見到袁耽被解職感到很驚訝,就問其中有什麼奧秘。袁耽對於自己被當做替罪羊還是有點耿耿於懷的,他覺得自己只是循例向上報告了一下有敵軍出沒的情報,他也從來沒有報告說敵軍將要大規模入侵,只是在報告中沒有明確地指出具體的敵軍人數而已,卻被上面的人利用起來大做文章,成為了別人爭奪地盤的藉口和策略,以致自己終身留下了輕率虛妄的壞名聲。
桓溫聽到袁耽的自辯後,深感政治鬥爭的波譎雲詭和套路深奧,他的朋友當中既有親近琅琊王家的,也有親近潁川庾家的,他問袁耽怎樣才能在門閥的夾縫當中生存下來,袁耽苦笑道:“我若是知道該怎麼辦,也不會被免職了。在官場當中,我們不要把自己看得很重要,我們都不過是別人棋局當中的一個小棋子而已,隨時都可以作為棄子犧牲掉的。”不過,他最後還是贈了桓溫八個字,那就是“低頭做事,踏實肯幹。”對於袁耽的鬱悶心情,桓溫是完全能夠理解的,他覺得在政治這個大棋盤上,有時候甚至連皇帝都可能成為別人的棋子,更何況是自己這樣的小官,袁耽的際遇是應該深以為戒的。
袁耽始終是王導的親信,等風頭過了之後,王導又準備任命他為從事中郎。不過袁耽可真是運氣欠佳,還沒等到正式任命書的下達就得急病身亡了,年僅二十五歲。
對於袁耽的去世,桓溫感覺悲痛萬分,他如同失去親人一般親自到袁家去幫忙料理後事,在為袁耽處理身後事的過程當中,桓溫不但見到了袁家的女婿殷浩和謝尚、袁家的才俊袁喬,還有謝尚的妻子——袁家的小妹袁女正。若有人住進公主府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曾經飽嘗過失戀滋味的桓溫自從尚了長公主之後,感情上的傷疤已經基本上癒合了,不過見到曾經的伊人後還是禁不住勾起一番舊時的辛酸。好在桓溫是個豁達的人,些許的傷心往事也不至於令他神態失常,只是見到了袁女正姣好的臉蛋上那哀傷的神情,也不禁的為她失去父母後又失去長兄的悲傷而難過。
幫助處理完袁耽的後事之後,桓溫又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才能從深度的哀痛當中恢複過來。這時,他開始要為自己的未來發展做一番的謀劃,他因此打算利用琅琊內史這個很有內涵的職位積極地做篇文章。
琅琊本乃秦漢舊郡,屬徐州。琅琊的名號在東晉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司馬睿一族正是琅琊王世系,司馬睿登基前襲封琅琊王,治於開陽今山東臨沂北)。西晉滅亡後,他在琅琊王氏成員王導的建議下,來到建康,建立東晉王朝,是為晉元帝。司馬睿當上皇帝後,琅琊王世系不但沒有中斷,還經常用於賞賜給身邊的至親以繼承。
晉室南遷後,為了安置大批流亡的移民仕族,東晉政權制定“僑寄法”。在南方士族勢力較弱的地區,設僑州、僑郡、僑縣,安置北方遷入計程車族和民眾。僑人不列入當地的戶籍冊,受僑州郡縣的管理,不負擔國家的賦稅和徭役。
當時,在南徐州治所在現在的鎮江)便僑置十八個郡,這些僑置的州郡,是一種流亡的行政機構,為儲存南遷仕族官僚的身份地位而設立,大多徒有其名而無實地,那些南渡仕族在京口現江蘇鎮江京口區)仍以北方某郡守、某縣令的身份僑居。隨元帝南渡的琅琊國人,在建康境內就有千餘戶。大興三年公元318年)七月,元帝新立懷德縣以安琅琊國人,寄治京邑;又置琅琊郡於江乘。不過,琅琊郡雖然有名義上的一套組織結構,卻一直都沒有實土。
因此,桓溫自從成為琅琊內史之後,懷揣一試身手的渴望,以琅琊雖有相而無其地的理由,上表要求將建康附近的丹陽郡江乘縣的大部割出來作為南琅琊郡的實土,小舅子皇上不好意思反對姐夫的要求,從此南琅琊郡就有了實土,桓溫也就擁有了能夠初步展現其治理能力的空間。因為當年晉元帝帶領琅琊國人過江後先在金城聚居,所以桓溫選擇了金城作為南琅琊郡的治所。
南康長公主其實並不是太理解桓溫的行為。新婚之後,她這位勤奮的夫婿的逼格在自己的培養下已經在不斷地得到提升,正當自己和他逐漸開始有講不完的話時,他又要去外地謀發展了,這金城說遠雖不遠,說近倒也不太近,足足離建康有六十多裡路,可況自己又已經懷孕了。不過,她也知道自己的夫婿不是常人,不能用常人的想法去拘束他,所以也就沒有表露太多的反對意見。
流民南下之初,多數還想重返故裡,所以莫不各樹邦邑,思複舊井。因此,每個僑郡初置的時候,為了吸引北方人口,憑借他們的武力作為北伐資本,就給予了僑人很多的優惠特權,但是後來就産生出許多嚴重的問題:僑人的戶籍稱為白籍,不算正式戶籍,入白籍者不用負擔國家的賦稅和徭役,而正常戶口的黃籍本地人則沒有任何的免除。僑人有的相對集中,有的居住分散,“十家五落,各自星處,一縣之民,散在州境,西至淮畔,東屆海隅”。他們雖在僑縣登記戶籍,卻不住在僑縣寄治的地方。僑州和它所屬的郡縣也不是都在一處,有的相距很遠,管理極為不便。僑州、郡、縣開始也只是辦事機構,並無實土,所以僅在晉陵今江蘇常州一帶)一郡就有僑立的徐、兗、幽、冀、青、並六州的十多個郡級和六十多個縣級機構。各州僑人既和原來的江南土著百姓雜處,又彼此相互混居,卻分屬於不同的州、郡、縣管理。後來北方僑人住慣了江左之後,人安其業,僑人中的上層人士當中已經有大多數佔有田園別墅;下層的除了淪為大族的部曲、佃客、奴婢者外,也能夠透過開荒或其他手段取得少量土地,成為自耕農民,他們與土著百姓生活無異而負擔卻差很遠,容易引起僑舊矛盾。而且許多江南本地農民也因為調役太重或逃亡外地或變成豪強隱瞞起來的私附,甚至冒充北方流民。這些情況的發生都大大地削弱了調役義務的基礎,不利於政府的統治,因此東晉政權在江南站穩腳跟之後,眼見再這樣搞下去的話政府很快就會收不抵支、無人可調了,於是當時朝中的當權者王導便要推行土斷政策。
土斷政策的中心內容是整理戶籍,居民不分僑舊,一律在所居郡縣編入正式戶籍,取消對僑人的優待,以便政府統一對戶籍人口的管理和徵稅。為了編定統一戶籍,必須劃定郡縣疆界,取消一些流寓郡縣,同時從南方舊郡縣的領土中分割出一部分作為保留的僑郡縣的實土。又調整其隸屬關系,或把新獲實土的僑郡縣交由舊州郡領導,或把舊郡縣割歸新立的僑州郡管轄,使州郡與所屬郡縣不至於相互隔越或存在大量的飛地。與此同時,還清查隱匿漏戶,把逃亡農民和由豪強隱佔的私屬搜刮出來,充作政府的賦役物件。
東晉成帝時已經為土斷做了大量的前期戶籍調查工作,並已經開始試行土斷了,不過這個程序被蘇峻之亂一下子就打斷了。蘇峻之亂後因為大部分計程車族都因此而元氣大傷,朝廷需要休養生息,這土斷之法就一直沒有人再提起了。
桓溫心想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就必須首先把擁有實土的南琅琊郡搞出點名堂來。為此,他透過王恬從中書省調出了當年搞土斷的各種殘存下來的資料,他自己也多次親自前往轄下的地方去蹲點做調查。
所謂萬事起頭難,一個郡守要出名就要為朝廷多創收,要為朝廷多創收就得搞大gdp,搞大gdp就得先聚攏人手,要聚攏人手就要先有優惠政策。
為了把南琅琊郡整成一個模範郡,桓溫從朝廷爭取到了南琅琊郡的僑人在三年內免徵調役,土人則三年內減半徵收調役的優惠政策,三年後則不管僑土,全部都得按正常做法來承擔義務。為了幫助駙馬爺建好政治樣板工程,朝廷還特別撥出專款來作為承擔郡縣官吏在這三年裡面的大部分行政支出。
懷著對妻子深深的歉意,桓溫在上任的途中反複吟著《黍離》當中的詩句: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桓溫剛進駐金城的時候開始只能寄住在當地大戶的家裡,對於南琅琊郡治所衙門的建設,桓溫不但親自選址,親自參與規劃設計,還準備親自監督整個工程的施工。
桓溫是一個挺守信用的人,既然說好了減半徵收土族百姓的調役,就不能多驅使當地百姓為官府修建位於金城的治所衙門。如果呼叫太多的朝廷專款來修建的話,則官吏們的工資又成了問題,他自己不拿薪水還有長公主養著,可是別人可怎麼辦呢。想來想去,桓溫想起了陶侃搬磚的故事。桓溫心想這南琅琊郡的建設既然寄託著自己未來的政治理想,為了理想就什麼都得豁出去了,陶侃當時身為刺史都把板磚屋裡屋外搬來搬去的,自己為何不能示範性地搬一下呢?權當做是鍛煉身體也不錯嘛!
於是在修建衙門的時候起,桓溫就親自帶頭,胼手胝足地投入到建築勞動當中去了。內史兼駙馬的這舉動一下子都把大家給震驚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當看到內史大人親自動手幹活,手底下的人不管願意不願意,都只好有樣學樣地做起小工來。
聽說可以看駙馬爺搬磚,這惹來了不少有好奇心的當地百姓的圍觀。當吃瓜群眾看到這種官民共同勞動的動人的場面時,一開始是好奇,評頭品足一番後,終於有人願意主動站出來幫忙了,逐漸地,越來越多的百姓願意出來幫忙了,有的還捐獻一些建築物料。於是,位於金城的南琅琊郡衙門耗時比原計劃提前了差不多一半、費用只用去了原預算的三分之二就大體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