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皇帝遞完臺階,李承乾回到位上坐下,繼續排版《尚書》。
盧家的破事,之前也鬧過,也有人上疏大族主考,但僅限官員,沒有把舉子摻和進去。李承乾不禁疑惑起來,中間到底出了什麼變故,把事情鬧大了。
朝議結束,李承乾整理了手稿正欲離開,就聽皇帝道:“用過晚膳再走,朕有話同你說。”
感謝他今天解圍?沒必要,眼下他沒了擺爛的心思,是真怕皇帝憋火找人撒氣,他離得又近。皇帝賜恩,在不恰當的時候把恩寵往外推,只會撩撥皇帝的火氣。
“要不是你執意把孔穎達丟到嶺南去,也鬧不出這麼大的事情。”
李承乾臉上稍顯尷尬,怎麼把孔家給忘了,衍聖公的後人被他弄嶺南去了,孔家怎會善罷甘休,作為山東士族的魁首之一,肯定要搞點事情出來。
“怪不得,臣還在疑惑,一個盧家能掀起這麼大的風浪,原來如此。”
李世民道:“朕原本打算讓馬周為主考官,孫伏伽為副主考,不成想高明想做主考官,朕一想再沒比高明更好的人選了。”
李承乾暗道:孫伏伽和馬周,出身貧寒,做主考也沒問題。
“制考在明年八月,朕的主考官打算考些什麼?”
李承乾道:“陛下,您不出題嗎?”
李世民笑道:“高明在策論上見解獨到,出題的本事應該也不差,你來出題。你拿著尚書令的金印,這也是你分內之事。”
李承乾回過味來,他出題,他主考,再以尚書令的權力任命官員,皇帝是有意培養他的班底。塞到崇賢館的二世祖,拉攏朝中老臣的支援,他提拔上來的人,就是皇帝萬年之後,替換貞觀老臣的新班底。
“謝陛下!”
李世民點點頭,道:“難得你不再推三阻四,也不拿青雀嗆朕了。”
李承乾嘆了口氣,重新整理了情緒和心態,重新認知自我,他對皇帝的感情很複雜。
貞觀盛世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之一,他發自心底崇拜皇帝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這也是他現在用後世知識,全力輔佐皇帝的原因之一。
一個君父放棄步步逼瘋的太子,他怨恨君父將自己對高祖的不滿,把李泰當做曾經的自己進行補償,無視他的痛苦。
“讓陛下見笑了,臣現在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不會像從前那樣不穩重了。”
李世民調侃道:“兩個孩子父親,還那麼愛哭,抱著自己兒子哭。”
李承乾內心發出尖銳的爆鳴:他愛哭?史書蓋章最愛哭的皇帝是誰?
“情至深處,控制不住,臣也很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