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關堡建了起來,周圍的山自然也成了士兵們搜獵的物件。
當時的河西走廊,北有北元,西有別失八里,南有吐蕃,各方勢力盤根錯節,所以間諜斥候到處都是。明軍剛在河西站穩腳跟,自然也不敢怠慢。
他們以各個衛所堡營為中心,開始一圈圈往外“打圍搜獵”,剷除不必要的隱患,確保根據地的安全。
很快,新來的明軍就上了元峁山。
元峁山雖然都是濯濯童山,但海拔卻有一千五六百米之高,所以明軍在這裡接連搜尋了幾個月之久。
最後發現明軍的,正是世元公的父親。他當時算是族長之類的人物,也並沒有拿著這件事特別上心——畢竟從古到今,河西地區總是戰亂頻繁,這種事情穴居人也見得多了。
以前每當遇到搜山,穴居人便會全數退回山洞,關閉洞口,忍一段時間,等風聲過去後再出來活動。
其實有那三顆明珠在,其實就算所有人都退到山裡,閉關一年數載也不成問題。
所以這次一望到明軍進山,作為族長的世元公父親立刻下了進洞的命令。當時穴居人已經有七八十口,他們聽從號令,把外面的足跡清除乾淨,然後盡數退入深山。
但是這一次,這種十拿九穩的方法卻沒有奏效。
明初的軍隊,都是經歷連年戰亂,在實戰中摸爬滾打出來的。別說職業士兵,就算是皇帝,也都一個個是行軍打仗的好手。
比如明太宗朱棣,他經常御駕親征,常年都在馬上。為了剿滅北元,明軍動輒深入草原大漠,尋找著蒙古人的主力軍隊,冀望著與之決戰。
要知道那時候沒有衛星定位,也沒有定向導航,就連望遠鏡都沒有。在一碧千里,連個制高的瞭望點都不存在的茫茫草原上,找到蒙古人的軍隊就像大海里撈針一樣困難。
所以要想發現敵情,要想找到敵人,就需要將士們有好的眼力和精準的判斷力。
因此明初的將軍和士兵,個個都是千錘百煉的軍中精英——要不是後來明英宗朱祁鎮將這群帝國精英全數葬送在土木堡裡,明朝後面的歷史也不至於變得那樣被動。
所以這一次,穴居人有些輕敵了。
之前說過,一部分穴居人已經習慣了在外面生活。為了隱藏自己的洞穴,為了不暴露大本營,他們在離洞口頗遠的另一座小山包上建立了村落。
這個村子被外人稱之為胡臺莊。發現明軍之後,為了儲存實力,整個胡臺莊的人也都放棄村落,遷居到了洞中。
所以,當明軍上山的時候,發現的只是一個被清空的村子。
其實這樣的情況並不稀奇,兵荒馬亂的年代,老百姓最怕的就是兵。因為對他們來說,兵和匪有時候分不清楚,反正都是全副武裝,見了老百姓就一頓亂搶——有時候流兵之禍,反而比流寇更甚。
那時候老百姓都像驚弓之鳥,往往一看見有扛槍持戟的大隊人馬過來,立刻就收拾行囊,牽兒扶老,直接跑山溝裡藏上些日子,等當兵的一走再回到村裡。
這種情況就是逃難,也叫作“躲兵災”。
以前無論是回鶻人、蒙古人,還是吐蕃人,穴居人都躲過他們的兵災,而且方法很簡單,只要藏在洞裡,過一段時間,這些人自然耗不住走了。
但這次不一樣,因為明軍已經安營紮寨,他們還開始屯田,看樣子準備永居於此了。
這跟以往的情況很不一樣,穴居人在洞裡躲了一個多月,出來一哨探,發現明軍竟然還沒有走,而且探子還被明軍的斥候給撞見,捱了一頓火銃——幸虧他跑得快,要不褲子都要給崩飛了。
探子慌慌張張鑽回洞裡,跟世元公報告說,這夥人不一樣,非但沒走,而且還蓋了房子!看樣子是準備住咱們地盤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