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蘇聯二戰後人員傷亡很大,勞動力十分匱乏,尤其是與我國鄰近的中亞地區,那裡本來就處於帕米爾山結之下,地曠人稀,許多牧場、農場無人開發。
事在人為,沒有人,什麼事情也幹不成。
以前若干年我們有種思潮,每當談到人口,往往覺得是一種負擔,但相反的是,人口才是社會發展的最大資源。
因為不管是生產消費,還是保衛國家,人口少了是萬萬不行的。
所以六十年代初,正好中蘇關係遇冷,所以蘇聯就盯上了中國遠疆地區的人口。
因為蘇聯經濟條件較好,而我們這邊生活困苦,還在不停搞這類那類的運動。於是克格勃特務趁虛而入,他們滲入西疆,鼓動許多邊疆民眾自稱蘇聯僑民,要求“返鄉”。
蘇聯中亞地區的廣播電臺也開始用當地語言播放節目,宣傳美好的“蘇式生活”,加強對老百姓的吸引力。
在這種長期的鼓動下,一些另有圖謀的官員也開始迎合蘇聯,其中甚至包括一些當地部隊的將軍,他們投靠蘇聯,煽動百姓前往蘇聯,“尋找美好生活”。
一九六二年四月,許多老百姓在心懷鬼胎的人組織下,紛紛湧往中蘇邊境的霍爾果斯口岸和巴克圖口岸,要求乘車前往蘇聯,並與邊防戰士發生了衝突。
蘇聯那邊也推波助瀾,他們還開來了幾輛汽車,就停在國境線那邊,等著這些人一過境便隨時接走。
人留得住,人心留不住,何況直接跟蘇聯正面衝突也不是上策。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中國政府於是採取了“不開槍、不動武、不與群眾發生衝突”的“三不”原則,把選擇權交給群眾自己。
這是一場由政府組織的大規模偷渡活動,這是一場赤裸裸劫掠人口的行動。
就這樣,在短短三天三夜的時間裡,在西疆三千公里邊境邊境線上,大概有六萬多當地百姓,他們牽著牲畜,帶著全家老小,揹著在國內的財產,滾滾湧過邊境,湧往蘇聯。
而蘇聯方面做得更絕,他們白天用廣播引導,晚上還開啟探照燈,替這些人照亮偷渡的道路。
這就是不太著名的伊塔事件。
也許有人說,才跑了六萬多人,也不算什麼。
但要知道,當時西疆本來同樣地廣人稀,所以經過三天三夜的非法遷徙,許多縣城真是十室九空,人口銳減,許多鄉鎮甚至整個村子都空無一人。
沒有了人口,那不光當地經濟迅速崩潰,而且邊防安全也面臨著危機。
為了保證邊疆地區的安寧,政府成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始了二十世紀的“屯田”工程。許多內地人也在號召下,以各種方式來到新疆,並在這裡定居。
喀拉亞吐爾村原來有五百多人,但他們都在伊塔事件中逃往了蘇聯,所以村子就成了外遷人員的定居點之一。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那些因為一時之利偷越國境的老百姓,其實被蘇聯利用之後,並沒有過上好日子。他們本來就是為了補充勞動力之用,所以大多數都被安頓在中亞地區,在農場和工廠做工。
轉眼到了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許多地區陷入混亂,別說吃飯,就連人身安全都成了問題。
一九九二年,霍爾果斯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