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皇宮,垂拱殿內。
“陛下。”趙賀恭敬一禮。
寶座上的趙昚抬頭看了一眼來人,“端王吶,賜坐。”他吩咐後,又低頭處理起奏章。
約莫半個時辰後,“政務繁多,讓二郎久等。”趙昚如同尋常百姓人家的兄長一般,對趙賀噓寒問暖。
“陛下為國事殫精竭慮,臣弟愚鈍。”趙賀略做停頓後又道:“不能為陛下分憂,實乃臣之過也,臣弟惶恐。”他嘴上這般說著,卻絲毫不見其恐惶神色。
趙昚像是習以為常,拉過他的手,輕輕拍了兩下,“這條毬路方團玉帶,月前已命工匠鍛造。皇後說,等月中家宴再予你,索性今日見你,便先予了。”
“臣弟無功,不敢受此厚增。”趙賀嘴上說著,眼睛卻盯著玉帶,“幼時,臣弟曾見嶽太師繫有,此等寶器,無論如何也是不敢收的。”
“二郎今日怎是這般謹慎,可有事求朕?”趙昚不露聲色,端著茶盞泯上一口。
“陛下聖心灼見,臣弟確有事稟奏。”趙賀回道。
“端王有何事?”趙昚一副公事公辦的口氣。
“望陛下應允,臣弟前往曹州。”
“哦?二郎你要出京?”
“臣弟欲前往明誠故居瞻仰,曾聞其生平,嚮往不已。”趙賀淡淡道。
“明誠……這名字好似聽過……”趙昚呈思索狀,片刻後露出難得一見的尷尬神色,“咳……咳……原來是武帝摯友趙明誠,朕也仰慕已久吶,奈何政務纏身。”趙昚更像是在措辭,“二郎何時啟程?”
“陛下若是應允,臣弟明日便啟程。”
“朕準了!”趙昚又拉住他的手,“朕與皇後惟有兄弟一人吶,二郎切記保重身體。”
“陛下對臣弟這般愛護。”
“二郎小住幾日便可,還望早日回京,家人團聚。”趙昚面露不捨,將他抱進懷裡,好一副兄友弟恭的情景。史官書,陛下甚惜端王,三日一召,五日一宴,端王常駐宮中,兄弟情深實乃罕見,可謂後世宗親之典範。
端王趙賀告退,隨之而出的是五道聖旨,發往京東各路,告知各府、州、縣所任官員接待、護送,依制親王禮。
趙昚自登基以來,有三大心病,這頭一條就是其皇位所承不端。民間早有傳言,端王趙賀非武帝親生,其母李氏曾為趙明誠之妻。二郎前往曹州,正好解了難題,此行無異於昭告天下,他趙賀乃趙明誠之子。既然二人都是養子,由他這太祖七世孫即位,方才無可厚非。
趙昚獨坐文德殿,屏退了左右,摘下長翅帽,斜靠在龍塌上。左手拇指與食指無規律地搓動,這是他從小養成的習慣,凡是武帝所問,一時難以應答,便會這般。
夕陽西下,小宦官懷抱燭臺,愣愣地往裡走,小腿被人絆住才停了下來。
“沒眼力的東西,咱家在這,還用你掌燈……”。
“小的不知,總管大人在此。”
“滾。”
門外的細微吵鬧聲,拉回了他的思緒,趙昚低語:朕只有愈來愈“聖明”,方能堵住這悠悠之口。
他忽然想到一人——前唐李世民。
……
端王趙賀手持玉帶慢步出宮,他的背脊挺直,夕陽映照下蘊含著堅韌。
“王爺,此行可還順利?”
“陛下準了。”
“臣去安排。”
“嗯。”
自打出了汴京城,趙賀這一路就走的頗為不順,半個月後才進了應天府轄區。接洽官員先是歌頌一番官家,又是鄉紳跪恩,以接風洗塵、祭祀禮拜為由之宴請,更是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