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上次去鵬城時的心情不同,那次是心懷忐忑,而這次是充滿憧憬。
不同於淩水精英們關注劉已達在鵬城的發展成敗,明確就是南下打工的都是從各種關系打聽到鵬城的繁華和前一批人在鵬城的待遇而被吸引的。
不得不說他們想多了,上次在鵬城主要是購買抽簽表打短工的關系,現在進入正規合同工階段可不會因你是家鄉人就有偏袒,重才重德才是企業的發展生存之道。
對於這批家鄉人的安排也是從培訓開始,根據培訓結果分配崗位,不會隨便就指派他們從事與能力不相稱的崗位。
進入鵬城的關卡在12號後就開放了,在東宛樟木頭和關卡前查了兩次邊防證,汽車就被放行,直接開到倉庫駐地。
劉已達的大哥大在進入關卡不久就能使用了,看到有訊號後迫不及待的拔打了三叔的大哥大。
今天恰好是星期天,算起來離開鵬城十天,在路上來回花了七天,現在沒有高速公路,這一路的顛簸真是一言難盡。
三叔的電話很快就被接通,電話那頭的聲音不是很安靜,一會之後變安靜了一些,問了幾句好之後就讓三嬸接電話,讓他們夫妻好好訴說相思之苦(劉已達腦補)。
轉眼看去,小姑也舉著大哥大與小姑丈通話,而車上的其他人一臉稀奇跟羨慕的看著她們手上的大哥大。
這種不用電話線的電話只有香港電影中才能看到,聽說也只有鵬城和滬市才有,一個電話就要幾萬塊,每個月還要繳上幾千月租和話費。
三嬸說了幾句後又把電話又送回劉已達手中。
“三嬸,怎麼不多說幾句?”
“不說了,不說了,這東西一分鐘要十幾塊錢,說這幾句話都頂我幹一個月農活了。”
“沒有那麼多,再說這每個月都有最低月費,不用也要算錢的。”
現在大米一斤才幾毛錢,一年兩季水稻每畝不過兩千斤,這還得多下肥料多拔草。
被糧站收購留下口糧之後所剩無幾,這也得是在三灣鄉這等風調雨順水利設施完整的地方才有的産量。
汽車經過高樓聳立的中心市區來到相對偏僻的舊倉庫,從車上下來時看到這片舊倉庫時第一次來這裡的人心裡都有些失望。
倉庫區裡現在還住了有幾百人,搬到工廠配套宿舍的只有240人,他們騰出來的床位正好給這三輛車上的一百三十幾人住。
劉已達也是要住在倉庫區的,電子廠的研發室就在倉庫區的辦公樓裡,所有的研發人員除去工廠指導生産外都是住在倉庫這裡工作生活。
除了大環境上採光通風確實不是很好外,該給員工改善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已經在不斷去做。
比如簡單的隔間、照明和風扇,長1米8寬1米2的雙層鐵床,鐵皮衣物個人物品箱,兩排共40間的衛生間(兼浴室),洗衣臺,離幹機。
員工文化生活建設方面有書報室、投影機和音響卡拉ok,每天晚上飯後都有用投影機播放電視節目和電影,有時還會組織卡拉ok歌唱。
目前電子廠還在試生産期間,談不上正常生産和暴産能,工人實際分成四班,每兩天一輪,輪班的工人就近住配套宿舍,其他沒輪班的住倉庫並參加培訓。
讓工人參加培訓是權宜之計,沒有太多的工作讓工人做,同時工人不能長期間無所事事的待崗,所以讓他們一邊工作一邊培訓既是不得已而為之,又是提高工人素質的好時機。
劉已達認為,員工與企業一樣要發展要升級,沒有好工人就沒有好企業,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比拼不僅是在資金技術和發展環境上,還在員工素質上,而員工素質的提升就在培訓。
小姑丈現在整天都泡在工廠,他也需要學習,需要轉型,需要升級。
淩水帶來的人被他推給小姑去打理,無論是以後下工廠的,去保安部的,去後勤部的,去辦公室的都要參加培訓,三嬸也不例外。
培訓內容比之原來豐富了很多,已經不再只涉及電子生産方面,還有企業管理方面,財務管理方面的培訓,請來上課的教師都是來鵬城大學的講師或副教授。
此外還有針對文化程度不高的員工的基礎班,要求能看懂生産技術檔案,能書寫工作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