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光記得,在後世,有些年輕人,也會因為生活壓力大,而跑到終南山上清修,結果待了一段時間,卻因為無法忍受沒有電、手機、網際網路的生活,最終不得不灰溜溜的跑下山去。
終南隱修,有的純粹是消極避世,是對家庭的逃避,但還是有極少數,就像民間科學家一樣,是出世的哲學家。
他環視四周,這棟房子極為簡陋,木板搭建的床上,沒有任何被褥,只有一個涼蓆。
旁邊書架上,整齊的擺放著書籍,許多都是線裝書,頗有年頭了。
除了床、書架,沒有別的大件傢俱,房間裡真的很空。
居住在此,真有種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陋室之感,將終南隱修以段位來劃分,無樸居士應該屬於頂尖的那一種,超脫世俗,遺世獨立。
若說普通隱修是人的話,無樸居士,都可以說是仙了。
作為後世來的人,林曉光對生活要求很高,因而老師、同學還是父母親戚,都覺得他有些嬌氣,甚至嬌生慣養,重生好些年,他都適應這個時代的生活了,但是讓他想無樸居士這樣,打死他也做不到。
沉思著,他問:“居士,如果到死,您都無法勘破虛妄,是不是說明,您的認識是錯誤的?”
“死亡,也是迴歸,或者另一種方式的重生,你又怎知這不是勘破虛妄?”
這句話就很有意思了,很像《莊子·秋水》中惠子所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要想反駁,林曉光完全可以反問,你沒有經歷過死,你怎麼就知道死亡就是勘破虛妄?
但那樣就沒意思了。
他想起一個很有趣的電影,慢慢道來:“居士,有一種理論,認為我們眼前的世界,是由數字構成的,我們人類、動物、植物以及沒有生命體的水、岩石等等,歸根結底都是由數字組成的資料。”
“我們感受到的疼痛,是數字,悲傷或幸福,都是數字,資料讓我們誤以為我們有自主意識,但那其實是錯覺,我們被一種叫做程式的規則控制著。”
無樸終於睜開眼睛,認真地看著他,問:“居士是否相信這種理論?”
林曉光沒有回答,而是轉開話題:“不管信與不信,生活還是要繼續,我可以選擇像您一樣隱居深山,不問世事,也可以像一個年輕人一樣,瀟灑恣意放誕不羈,不管哪一種生活,只要當下不後悔,那就可以去做。”
“居士……”他笑著看想無樸:“您曾後悔隱居在此嗎?”
“以前後悔,現在不後悔。”無樸居士淡然一笑。
林曉光也笑了:“我這一輩子,一直在辛苦操勞,與時局鬥,與命運鬥,與人鬥,說不上其樂無窮,累當然是有的,不過我並不後悔,看到我的努力有了回報,我的家人和親朋好友,都因此而變得更好,我很欣慰。”
無樸居士笑了,臉上露出一絲笑容,道:“居士,你與我道有緣。”
這句話怎麼有點熟悉,道友,你與我佛有緣?難道無樸居士,想讓他也遁入空門,出家為道?
“這又怎麼說?”他挑挑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居士行事,頗含君子之道。”
自強不息嘛,林曉光自認自己一直在沒有停止奮鬥,厚德載物嘛,卻說不上,他德行操守並沒有多好,見過的陰暗的事情太多,沒法寬於待人,尤其還是敵人。
雖然清華校訓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這個無樸居士,還真是儒釋道三修,學識淵博啊。
“君子之道,也是道家之道?”
“三千大道,君子之道,居士之道,皆是道。”
這話一出,林曉光頓時高看他一眼,無樸居士果然不是狹隘之人,他認同凡塵歷練也是修行,與隱居修行別無二致,或者可以說是殊途同歸,果然很有道家的包容之心。
聽起來有些矛盾,但還真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