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前準備,到開學後正式籌備,將近九十天時間,史上第一個,全國大學生聯合刊物誕生。
整個三月,一直在不斷打磨,到現在終於面世。
沈一舟如願以償,當上全國編委會總編一職,副總編由華北區的清華大學、華東區的復旦大學、華中區的江漢大學、華南區的中山大學、西南區的西川大學、西北區的西北大學、東北區林吉大學的77級學生擔任,基本上一個地區一個席位。
副總編名額有限,就上面這麼多學校的八個人,主編名額也有限,和副總編差不多。
但編委委員,可不限量,一所學校有一個。
之前的《青年文摘》,因為讀者協會,理工科男生略多於文史科,現在反過來,文科終於佔據優勢。
不過各校的讀者協會社團成員,還是中流砥柱。
全國編委會主要起統籌作用,編輯刊物的基礎部分,其他部分還是由各地市、各學校負責。
比如,全國編委會下面有北平編委會,北平地區所在大學,不分文理,學生作為各校代表可以廣泛加入,共同編輯具有北平特色的《青年文摘》地市部分。
下來也是一樣,各學校文學社團和讀者協會,也可以編輯具有本校特色的《青年文摘》學校部分。
儘可能的求同存異。
運作模式,與之前的《青年文摘》一模一樣,各方面設定的欄目板塊也大同小異,編輯風格並未有多大變化。
同樣的,林曉光連載的幾部小說,依然出現在上面。
主打作品,是一首政治抒情詩。
全國大學生聯合刊物出爐,也就意味著全國編委會籌備委員會解散,林曉光的副主任一職,也成為了過去式,他現在是八名副總編之一。
八個人中,只有他是理工科大學的。
因為清華的招牌,很多理工科大學,都將他視為最後的希望,不至於《青年文摘》被文科獨佔。
其實他已經不想做這個了。
首先是忙不過來,然後才是其他各方面的原因。
俗話說,爬得越高摔得越慘,沈一舟爬那麼高,會不會摔下來不一定,但摔下來,絕對有人在下面墊墊子,其他七位副總編,他不知道具體情況,不過就他自己而言,絕對沒有墊子。
不僅如此,他摔下來,祁明遠和邵小兵之流,還會來踩兩腳。
如果單純只是踩兩腳也就罷了。
一手創立《青年文摘》,林曉東當然希望它能走得更遠,可是當權力掌握在別人手中,他無法決定走向何處時,那麼多人推著它前進,《青年文摘》便失控了。
高速公路上,失控的貨車,結果如何,可以想象。
林曉光感覺危險了。
他總有種“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的感覺,這七所大學出來的七個副總編,都特麼的不安分,都想著要搞事情啊。
4月刊發行面試,從北平走向全國,第一次出現在全國大學生面前。
林曉光趁畫片的事告一段落,恰逢週日,便找到趙子瑜。
他做八名副總編之一,能不多事儘量少做事,沈一舟也體諒他,給他的都是閒工作,趙子瑜作為八名副主編之一,倒是兢兢業業,全國編委會、北平編委會、清華編委會三處跑,忙得腳不沾地。
這一個月他有事在忙,趙子瑜更在忙,兩人聚少離多,冷靜一段時間,終於可以坐下了好好談談了。
他的茶具搬到中關村生產基地,編委會教室沒有他的東西,兩個地方都不適合,正好前些天他叫人做了一套帶桌的鴛鴦鍋,便請她到四合院吃火鍋。
原本以為人比較多,至少林曉芸會在,到了之後,她才發現只有自己一個人。
“她們呢?”趙子瑜脫下外套,顯露出薄毛衣下姣好的身材。
“我姐去做調研了,藍藍在翻譯海洋法系法律著作。”林曉光將蜂窩煤爐放在桌底下,放上鴛鴦鍋,問:“我這隻有三鮮的和麻辣的,一半一半,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