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一月刊編輯工作時,林曉光一直等著鍾文璋的訊息。
直到一月刊順利發行,快到小年,粵州那邊發來電報,版權出售的事情才敲定,是的,粵州,不是香港。
“事已定,一冊十五元,已匯款。”
電報上寥寥這十一個字,林曉光看到後,怔了一怔,抬起頭,看向旁邊郵電局的辦事員,朝他微微一笑,說道:“謝謝!”
對方有些不解,點頭一笑,隨即偏過頭去,忙其他的事。
林曉光走出郵電局,心中大喜。
這次香港商業電臺購買《英雄志》電臺廣播版權,他們是這樣的打算的,文哥回香港作為全權代理,與對方進行談判,不過不是談這一整本,而是二十二冊,每冊近十五萬字。
整本全部出售版權,因為商報目前還在連載,暫時只賣五冊。
香港商業電臺答應了,一冊一萬五千港元,沒錯,就是一萬五,五冊總計七萬五千港元。
這是他倆的約定,為了避免多生事端,電報上寫的是“十五元”,後面“已匯款”三個漢字,代表十五後面三個零,如果四個漢字就是四個零,“元”的意思就是港元,“塊”或者“圓”的意思就是人民幣,所以就是一冊一萬五千港元。
從香港匯款過來,國內官方匯率,他身價多出一萬五千人民幣。
光有電報,但是錢還沒過來,他只能繼續等。
這一等就是三天,三天後他才收到匯款單,簽好回單交給郵局,然後才去銀行取錢。
如果說以前,一次取一萬多,他還不敢,怕引起銀行注意,現在國家改革開放,問題不大了。
營業員只是有些驚奇,竟然一次匯款這麼多。
“同志,你稍等一下,這是一萬五,就是僑匯券不夠,我去跟領導彙報一下,調一部分過來。”女營業員姿態放得很低,笑容很是和善。
林曉光將十五沓紙幣放回書包,點點頭:“同志,沒事,你去吧,我等一下沒關係。”
第三套人民幣,最大面值的10元券,正面是人民代表步出大會堂圖,背面是天安門城樓,俗稱大團結。
一萬五千塊,一沓一百張的十元,就是一千元,整整十五沓。
女營業員笑容款款走了。
旁邊有個年輕的女孩子,眼睛直勾勾地盯著他,暗想,這人家裡真厲害,在海外有華僑同胞也就算了,一次性寄這麼多錢,看來是真的有錢。
沒多長時間,女營業員再次回來,拿著一個木箱。
“同志,這是您的僑匯券,您收好。”
林曉光拿著厚厚的一沓券,翻開掃一遍,直接往書包裡面裝,並不仔細看。
實在是沒必要,人民幣匯過來多少,僑匯券同樣發等額的,也是一萬五,僑匯券面值有大有小,各省不一樣,北平有發行100元面值的,一萬五就是一百五十張。
旁邊有位大姐也在取錢,看到後就很眼熱:“誒,他這是什麼票?我怎麼沒有?”
女營業員就很頭痛,不得不耐心解釋:“同志,是這樣的,凡是從境外匯入外幣,摺合人民幣100元的,可以憑僑匯券增加供應糧食6公斤、食油1公斤、白糖2斤、鮮肉2斤、棉布10尺。”
大姐這才懂了,說道:“這不和糧票一樣嗎?”
“咋能一樣?”
旁邊有人看不下去了,看著林曉光的眼神中滿是嫉妒:“人家拿著僑匯券,可以去僑匯商店買特供,僑匯商店和特供你知道嗎?你拿著錢和票,人家都不給你買。”
這年頭,持有僑匯券的人隱隱具有優越感,因為能買到別人買不到的特供商品。
所以,便引起旁人的羨慕乃至嫉妒。
林曉光待不下去了,拿到錢和僑匯券,收拾好書包,跟女營業員說聲謝謝,轉身就走。
他在市區取錢,回圓明園坐公交車,只有32路這一條線。
回學校的路上,他仔細算了下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