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坐的都是精英,沒人想屈居人下。
雖然讀者協會成立之初,是在林曉光的指導下,由比較親近的人代表出面,聯合周圍的同學一起創辦。
但到後來,一個個當上讀者協會的社長和部長,讀者協會便產生獨立意識。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林曉光可以靠幾個親近的人,讓讀協與清文社緊密合作,但合作不是合併。
一個社團那麼多人,他能影響到的,實在有限。
事實上,清文社和他們都是平等並列的,並不存在身份上的隸屬關係,也不存在前者領導或者指導後者,頂多雙方是攻守同盟。
更何況,人都是有立場的。
就像之前,楊藍因為北大讀協這事,被別人罵是北大叛徒,她心裡難道很舒服?
再說,眼看著《青年文摘》做的風生水起,讀協焉能想一直為別人做嫁衣?一直被別的同學罵是叛徒?
分裂在所難免。
清文社也不能犯眾怒,被千夫所指,以致眾叛親離,所以《青年文摘》只能改組。
怎麼改組還是一個問題。
有的人想丟棄《青年文摘》這個名字,另起爐灶,有的人不想,想搭《青年文摘》的順風車,把自己學校讀協的社刊做起來。
為了不至於分裂,為了不影響林曉光在餘主任面前做的承諾。
所以,必須讓各讀協對《青年文摘》產生歸屬感,產生這不是別的學校社團的社刊,而是自己學校自己社團的。
最後,他想到一個勉強兩全其美的做法。
《青年文摘》保持不動,在現有近十個欄目的基礎上,以此為核心,各學校讀協再新增自己的欄目,共用一個名稱,出版發行。
這樣,困擾大家的經費問題得以解決。
這個策略,終於在代表大會上達成一致,會議達成以下決議。
清文社將《青年文摘》的品牌,借給各大學校讀協使用,清文社保留收回品牌的權利,同時組建聯合編委會,由聯合編委會負責整體編輯工作。
開完會,林曉光累得不輕。
出門之後,趙子瑜便問:“這樣就能繼續下去?”
林曉光腳踩在積雪上,發出沙沙的聲音,他嘆口氣:“走一步看一步吧,幸好發現的及時,要不然他們就該逼宮了,到那時,就完蛋了。”
“只要《青年文摘》這個名字一直用著,先入為主,學生和老師肯定還以為是咱們清華的。”,他沒說,還有餘主任。
“好吧,那聯合編委會呢?”趙子瑜只能接受。
“聯合編委會當然是以清華為主,北大為輔,其他人大、北理、民大、農大、北航再次,就算選了人,每週六天在上課,週日他們才有時間過來,能有多大發言權?”
林曉光笑眯眯看著她:“相信我,聯合編委會還是清文社做主。”
“是你做主吧?”趙子瑜翻個白眼。
正在這時,白楊連忙走過來:“小光,有個人找你,說是粵州來的,叫鍾文璋,當時你在開會,你快去找他吧,他現在在學校食堂。”
“文哥?”林曉光有些吃驚。
這個時間點,馬上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了,他跑來幹嘛?
林曉光一邊想著,一邊趕往食堂。
可能鍾文璋餓了,先去吃飯,也沒說坐在具體哪個位置,還是林曉光費力地在食堂上千人中找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