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馬斯洛理論把人的需要分成六種,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以及超自我實現。
這六大需求,依次由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排列。
就恢復高考後的大學生而言。
他們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基本解決,學校發著生活費和助學金,條件不是特別好,但比以前上山下鄉的知青時代好很多,也沒有人威脅他們的生命安全,生活穩定無災無病,沒有處於內外交困中。
因而,他們較低層次基本滿足,開始中間層次。
比如社交需要。
社交需要又名情感和歸屬需要,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係和照顧,情感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更細緻,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性、經歷、教育、信仰都有關係。
大學生在教室裡,獲取知識,在教室外,加入社團,就是社交需要的體現之一。
與枯燥沉悶壓抑的氛圍相比,從十年動亂中甦醒,從混沌迷茫中迴歸人性,迎來百花齊放的八十年代,雖然無法比較先秦諸子與大師輩出的民國,雖然短暫如曇花,但八十年代的純真和美好,卻讓經歷過的人無法忘懷。
林曉光也不例外。
八十年代,那是一個煙火與詩情迸發的年代,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激情的年代,一個思想自由奔放百花爭豔的年代。
而現在,是八十年代前夜。
1978年,作為恢復高考後的唯二兩級學員,學生們剛剛從天南海北的農村農場或邊疆而來,十多年的封閉與停滯,他們渴望著知識,憧憬著文學。
知識在課堂上可以獲取,文學在圖書館可以拿到,但還是太少。
就這樣,《青年文摘》進入學生們的視線。
一個學校少則幾百人,如正式在原校址恢復辦學的人大,多則數千,如北理,數千人的大院校,一到放學,密密麻麻的,就圖書館那麼點書,根本不夠學生借。
圖書館的書不夠,只好另尋他法,《青年文摘》來的很及時。
整個北平,有好幾萬大學生,500份刊物,根本不夠,更別說還是免費,等到早上全部發放完畢,聞訊而來的讀者,在課間追上門。
“青年文摘還有嗎?”
各大高校讀者協會,不斷有學生上門,一開始還是三兩成群過來,他們在教室聽到讀者協會免費發放文學書刊,激動得不行,便一個個跑過來看。
“沒了,全都發完了,你們來遲了。”
讀協社員們卻有些不滿。
你們都說青年文摘不要錢,真以為印書不要成本啊,社團經費就那麼點,能印這麼多已經很不錯了,早知道他們內部消化都不夠。
於是,讀者們,高高興興地來,垂頭喪氣而去。
等到中午下課之後,眾人都在食堂準備吃飯,不知道誰傳了訊息,說讀者協會有免費文學書刊發放,一聽是免費的,頓時都不打飯了,一個個拿著飯盒就往讀者協會跑。
正是中午吃飯時間,讀協的社員們都去吃飯了,只有一個值班的拿著青年文摘在看,這麼一大幫人進來,頓時嚇一跳。
“同學,青年文摘還有沒有?”
“沒,沒,沒了,都發完了。”學生嚇得說話都結巴了。
“你們不是說很多嗎?”
“對啊,是不是被你藏起來了,快拿出來,讀者協會嘛,別太小氣了。”
“看,他手裡還拿著一本。”
這邊學生圍成一團,問讀者協會要青年文摘,那邊,拿到書刊的學生們,表現具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