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回鄉下老家,雲臺鄉南窯村,這年頭還叫雲臺公社南窯大隊。
早上十點,在大人準備為老頭子過生日時,小舅楊文庸帶著一大幫小孩,徑直上雲臺山,去雲臺寺燒香拜佛。
人說六十花甲七十古稀,老頭子蹉跎大半輩子,也到花甲之年。
共產黨人不興賀壽,但六十歲,也是人的分水嶺,老頭子沒想大操大辦,也不通知老戰友,就回老家,幾個老兄弟聚一下,幾個子侄見見禮,十來個小孩磕磕頭,聯絡一下感情,不然變遠了。
除了過生日之外,剩下的,還是祭拜祈福。
村裡半山上的山神廟,滈河邊的龍王廟,都要香火供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南窯大隊地處終南山腳,又在滈河旁邊,地裡一應莊稼全靠河水灌溉,一年四季更是免不了上山打柴。
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吃山吃水,山神龍王都不能忘,這是千百年來的習俗。
而山上的雲臺寺,千年古剎,香火旺盛,更是要去,為家人祈福,有心願的求佛,沒心願也求個家和萬事興,這種事情,一般都是信則靈不信則不靈,求個心安而已。
中國人的祖先崇拜,傳統習俗,即便是共產黨人,也不能免俗。
林曉光就知道,堂哥小東上軍校前,大媽就上雲臺寺,等人真上軍校後,更是親自殺雞還願,今年這次,他們姐弟仨一起考大學,大媽、林媽、小姑,三人也都求過願。
此刻,林曉芸上完香,忽然扭頭,看林曉光像模像樣,跪在蒲團上,雙目緊閉,一副很虔誠的樣子,便有些驚奇。
“咦,小光,你以前不是嗤之以鼻嗎?怎麼今兒個變了?”
林曉光剛剛在為全家人祈福,希望家人健康家庭和睦,順便祈求佛祖菩薩,能滿足自己三人的願望,順利考上心儀的大學,聽到堂姐打趣,頓時不樂意。
“我改主意了不行啊!”
見他小孩子心性,一點都不像大人,林曉芸又是一陣好笑。
從山上下來,老家的屋子收拾妥當,供桌上放好祖宗排位,擺上各種水果點心祭品,還有冥幣、燒紙、香爐等等。
中午,集大家之力,出自大媽杜靜之手的臊子面做好。
一大盆臊子湯,油油的卻不膩,漂浮在湯上面,一點熱氣都不往外冒,滿滿一大盆。
林曉光好幾個堂叔家的嬸子,換著擀麵,擀出好幾張圓圓的麵皮。
麵皮切成小拇指寬,一大把下進沸騰的水裡,灶頭裡胳膊粗的木柴燒著,風箱來回推拉,沒有幾分鐘,三次起鍋後,足夠十來人吃的臊子面便煮好。
撈到碗裡,前兩個小碗,還是獻給祖宗和灶王爺。
之後,用木質托盤託著,三大碗臊子面端到堂屋炕桌上,三個老人圍成一團,盤膝而坐,放上辣椒倒上醋,沒有鹹菜,就這樣趁熱吃。
這便是老頭子三兄弟,準確地說是七個,四個因為各種原因沒了。
老人先吃,剩下的才是一幫小孩,然後才是伯伯叔叔,最後是一幫幹活的女人們。
一紅二白三黃四綠五黑,紅的辣椒,白的麵條,黃的土豆,綠的香菜,黑的木耳,外加黃花、雞蛋、胡蘿蔔、豆腐,以及最不可或缺的臊子,便組成臊子面。
林家的這臊子面,不是西岐臊子面,也不是長安本地的,而是秦州那邊的,口味比較清淡。
面很好吃,林曉光很懷念,一連吃兩大碗。
放下碗筷,這時,忽然有人進家門,他抬頭一看,原來是大隊支書,頓時樂了。
不止是大隊支書,村裡幾個德高望重的老人,都齊齊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