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不否認,沈臨是一個功利心很強的人。
拍商業電影為了賺錢,拍文藝片為了拿獎。
包括這次跟達米恩合拍《愛樂之城》,也是沖著它那14項奧斯卡提名去的,否則他有毛病,整那套上世紀的歌舞片。
但奧斯卡的評委們喜歡。
用複古方式拍出來的電影,或許不能成為主流,但絕對會成為一幫權威影評人包括評委口中的大作!
因為這這幫老古董看來,真正的電影藝術就應該死那樣的,流淌著古典的血脈。
就好像金馬評委很欣賞《八月》,硬是把第五十三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頒給了電影《八月》——一個大陸導演的處女作。
《八月》是不是被高估,我們無從知曉,不過金馬評委的口味一向特立獨行,他們能把最佳影片頒給《神探亨特張》《爸媽不在家》《當愛來的時候》自然也能頒給《八月》。
而且相較於整個2016年的電影環境而言,《八月》也確實挺適合拿最佳影片。
說白了,整個2016年,國産爛片爆發式增長,幾乎很難從一堆爛片裡挑選出擊精品。
選擇《八月》意料之外,但又有點情理之中。
第四天,沈臨終於看到了《八月》還有《我心雀躍》。
關於《八月》,很多關注中國電影的都稍微瞭解一點,黑白影像,勾勒了一副九十年代初的下崗潮的故事。
導演張大磊用一種類似散文詩的方式,描述了主角張小雷在小升初暑假八月時的生活。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下崗潮”中,作為電影廠剪輯師的父親工作難保,卻堅信在新規下依然能夠“憑本事吃飯”而依然清閑故我。
母親則為了小雷能上一所好中學東西奔走,成為家裡的經濟支柱。
影片還穿插了其他碎片化的情節:在路上結識的小混混被警察逮捕又被釋放,對面的鄰家女孩成為幻想中的物件,太姥姥臥病在床最終離世,曇花含苞、開放…
最終,父親為了生計離家隨劇組赴草原拍攝,小雷心中對家庭、父輩的依戀隱隱生發。
夏天就此結束。
“迎來送往”是故事的命題之一,童年被解構為碎片,在散亂中呈現出渾融的氣韻。
散文化的電影往往“從平凡而樸素的生活本身出發,把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許多社會現象與問題,綜合成一個整體表現生活的複雜性,使用開放性結構,表現生活的多義性”,而在這些看似平淡的流變中,卻反映著“巨大的生活程序”與“時代脈搏跳動”。
至於《我心雀躍》,沈臨知道這部電影完全是因為西寧電影節的推廣。
每個電影節都想打響屬於自己的知名度,怎麼才能打響知名度?造神啊!
於是,《心迷宮》成了15年西寧青年電影節的代言人,很多看完《心迷宮》的觀眾開始對西寧青年電影節産生好感;
今年他們主推的就是《我心雀躍》,很簡單的理由,這是一部時下最流行的青春片!
不過,能參加西寧電影節,並且被一幹評委看重,那肯定就缺乏了國産青春片的‘墮胎、撕逼、車禍’三要素,整部《我心雀躍》完全站在小女孩的角度講述暗戀老師的一場戲碼,忒文藝!
在這幫評委看來,這部電影很適合以小博大。
唉!一幫票房成績從沒超過5億的導演、編劇還有配樂師居然談論起了市場!
沒看到真正懂行的都沒怎麼說話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