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一幫文藝青年是很自負的群體。
他們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敏感,呻吟,矯情,明明身無分文還要不食人間煙火,明明缺乏理想還想過得波瀾壯闊。
那幫拍文藝電影的,都有這方面與生俱來的天賦。
沈臨不行,差的太遠,他想活的精彩,所以他有計劃,按照計劃一步一步慢慢往上走,但這對於文藝青年來說是致命的,他們覺得人生就應該是吹出來的,你努力幹嘛?
古人雲,腹有詩書氣自華,李澤厚或者章詒和,這些是真正的文藝愛好者,一比較,你就發現,大多數自詡為文藝青年的真正懂文藝嗎?
所以,他們會談論文藝片,為什麼?因為沒什麼人看啊!
廖青松是絕對的文藝片愛好者,他不僅自己是剪輯師,擔任過很多文藝片大導演的剪輯,還拍攝過電影,《期待你長大》、《海水正藍》。
所以,在他看來像沈臨這樣的商業片導演,絕對是華語電影的毒瘤——盡管他也拍過《卡羅爾》。
本來這次的幾位評委,沈臨是其中最有地位的,但他並沒有仗著身份說什麼,一開始他就打定主意安靜看電影。
好在這些人大部分對他都有偏見,除了每部電影放映結束,大家按照流程會讓他說幾句外,很少讓他講話。
沈臨也不在意,反正他也沒什麼看法,在他看來這些作品除了《喜喪》勉強算是個完整的故事外,其他的用兩個字就能概括——爛片,包括《中邪》。
但是這部《野長城》真的超過了他的底限,太爛了,完全找不到任何優點。
說以他就實話實說了:“抱歉,我對電影的容忍是有底線的,一部電影如果前十分鐘還一直讓我惡心,我肯定要走!”
廖青松也很直白:“呵呵,你說的很對,但你要明白這是一個導演的處女作…”
“然後呢?”
“難道我們不應該給這些青年導演一點鼓勵嗎?帶著一點寬容的心態…”
“廖老師,如果一個導演的處女作就這麼差勁,我可以很明確地斷定這位在電影上不會有任何的成就!”
“…”
“可他很明顯在在探索新的電影形式,用小空間大敘事的手法…”
“一個剛學會走路的人卻想著跑步,這是值得鼓勵的事情嗎?我不覺得這有什麼值得鼓勵的,處女作最應該表現的是導演的敘事能力而不是什麼結構、風格,說句不好聽的話,我連風格都沒有確立,他們有什麼資格談論風格?”
沈臨說的很實際,一些新人導演的通病就是我一定要震驚世界,要讓人們看到我的才華,所以,拼命的玩風格,拼命的往小眾方向整。
那拍出來的電影能看嗎?
歐羅巴那麼多喜歡玩風格的導演,有誰成大師了?
被銘記的電影大師,有幾個是各種虧錢的導演?
廖青松是長者,所以沈臨才會剋制自己,沒有爆粗口,但他的觀點卻跟沈臨完全背道而馳。
其他幾個評委也都沒說什麼,畢竟墨鏡王都沒開口,索性,不歡而散。
……
“方健豪,我要收回每年贊助西寧電影節的所有資金…”
出了門,沈臨很不忿的直接打電話給方健豪,說出了這幾天在西寧電影節的觀感:“…原本我以為這裡會是中國的聖丹斯,來了之後,我才曉得這裡哪裡是什麼聖丹斯,明明就是一幫鼓吹文藝電影自嗨的烏託邦!”
“…可是,沈總,如果這麼貿貿然直接撤銷贊助,對公司的影響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