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的評論報道,吸引了北美很多影迷的關注,尤其是一些有條件的影迷,甚至專門跑來多倫多電影節,提前觀看這部影片。
畢竟真正的放映要到11月份左右,才會在少數影院開始點映。
國內的媒體有點反應不及,他們壓根就不知道沈臨居然在好萊塢拍攝了兩部電影!
等到《達拉斯買傢俱樂部》在多倫多大放異彩了,他們才曉得原來沈臨在老美居然拍了部獨立製作的獨立電影!
等他們看了電影之後,一個個更是滿懷疑惑:怎麼了?我們的商業電影新的王者居然轉型拍劇情片了?
“國內的觀影年齡還是太小了,這部《達拉斯》如果在國內拍攝,首先肯定要考慮過審,題材敏感,估摸著過審的可能性不大,就算僥幸過審,我覺得票房也不會很理想。可是北美市場不一樣,他們的主流觀影年齡是40歲左右,再加上頒獎季對這類電影的重視,票房收益還是很可觀的,這次來參加多倫多電影節,我們已經賣出了差不多一千兩百萬美元的外埠放映權。”
採訪他的是疼迅新聞。
或許是太久沒有面對國內媒體的原因,沈臨顯得很興奮,於是很多心裡話也就說了出來。
“所以,您對國內的審查制度還是持否定態度的?”
“當然,每個做導演的都很討厭條條框框的限制!”
沈臨回答的無比坦然,他說的也是實話。
任何導演,只要稍微有點電影夢,對國內的審查制度絕對是滿腹牢騷。
“其實在好萊塢拍電影也不想大家想象的那般容易,至少有好幾百條的注意事項,首先政治正確,其次必須要有黑人演員參演,還不能是反派,太多了…”沈臨話鋒一轉,並沒有繼續探討審查制度,而是說了不少好萊塢的拍片規定。“所以,國內的大導演認為好萊塢比我們自由是不對的,除非你拍的是獨立電影,像這部《達拉斯買傢俱樂部》就屬於獨立電影!你想拍商業鉅製,就必須得剋制自己!這個條例在哪個國家都一樣!”
“所以您並不認為審查制度是導致中國電影藝術方面落後的主要原因?”
“舉個例子吧,伊朗的審查制度絕對比我們國家更加嚴苛,他們卻做出了《一次別離》《小鞋子》《天堂的顏色》這一類影響深遠的電影,所以,國內很多導演把自己本身能力不夠推到審查方面,我覺得非常不公平!”
“好,謝謝沈導接受我們的採訪,對了,您能預測下今年的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哪部電影可以摘下最高獎項嗎?《達拉斯買傢俱樂部》有可能嗎?”
“呵呵,雖然我對自己的電影很有信心,但我可以明確告訴你,最後摘下大獎的肯定是《為奴十二年》,你可以去看看那部電影!”
……
“你真的覺得《為奴十二年》拍的很好?”
比爾多羅西有點不解的看了看沈臨。
這麼誇獎一部電影,很不符合他對沈臨的理解。
“我們中國有一句話叫做大熱必死!你聽說過嗎?”
沈臨笑了笑,沒有解釋他為什麼在各種場合提到《為奴十二年》
《為奴十二年》當然是一部好電影,可惜導演史蒂夫·麥奎因的功力有些不足,使得這個大命題顯得過於工整,以至於有些平淡,甚至是平庸。
一部痛斥黑奴歷史的電影,卻基本沒有讓觀影者産生多少憤怒,有時還差點“笑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