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跟大家見面了,我是沈臨。”
“再次謝謝各位的支援,《失戀33天》以4.54億的成績下檔了,多謝謝各位!”
“好了,廢話不多說,我們開始今天的話題,韓國電影為什麼這麼突兀的就異軍突起了!”
“先簡單介紹下韓國電影,韓國電影一開始也就那樣,早期受日本侵略、朝鮮戰爭、國內局勢動蕩以及制度約束等影響,電影産業發展較為緩慢。一直到1999年,以第二次修訂《電影振興法》和成立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為標誌,電影産業迅速崛起,19992004年總票房複合增長率達到24.3,2004年之後,電影市場趨向成熟,票房穩定增長,2010年全年票房為10.9億美元,成為世界主要電影市場之一。”
“我們翻閱韓國電影歷史可以發現,有幾個標誌性事件加速了韓國電影的崛起:1998年電影審查制轉為分級制,1999年的光頭運動,2006年電影界大規模示威。目前,韓國比較好的電影型別可分為劇情片、恐怖片,犯罪片。分級制度的好處是,不同型別的電影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不僅有利於激發電影導演的創造力,而且也有利於電影市場的多元化。
在分級制度之前,所有影片都需審查,稍微有點不符合“政治正確”的作品,要麼不能上映,要麼被刪改得面目全非,自然也不會有《殺人回憶》這種因警察自身原因和大局勢關系讓兇手逍遙法外的故事出現。
光頭運動是韓國民眾為了抗議韓國加入to後開放外國電影配額,而發起的示威遊行。百名韓國導演、知名導演以及影迷透過剃光頭的形式在漢城國廳、光華門等地靜坐抗議。
在極大壓力之下,韓國政府決定繼續screen”a政策即電影配額制),堅持全年146天國産影片放映日,來對抗好萊塢的沖擊。接著,2006年因為韓政將每年本土電影的放映天數削至70多天,再次引發暴動!
曾在韓國引起轟動的電影《太極旗飄揚》取得了7800多萬美元全球票房,但其中全美票房不過55萬美元,其中7700萬都是本土觀眾貢獻的。這意味著,即使面對更為豐富的好萊塢大片,韓國人也更加青睞本土電影,始終保持‘風景這邊獨好’的觀影熱情。
韓國人一直奉行“身土不二”,意思是長在這塊土地上,要“以我為本“,支援自己國家的東西。偷偷說一句,在韓國盜版本國電影是違法行為,但盜版其他國家的電影並不屬於違法行為!但也正是靠著這種近乎固執的力挺,韓國本土電影才呈現出強勢競爭。”
“以《生死諜變》為轉折點,之後的《太極旗飄揚》《王的男人》《實尾島》等數十部精品電影,陸續開啟了韓國電影史上此前不可想象的單片過千萬觀眾時代。根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發布的資料顯示,2010年,韓國人看本國電影的次數為1億1292萬,佔票房比52,超過了看外國電影的1億435萬人次、48的票房佔比。這也是韓國本土電影的觀影人次連續5年超過外國電影。
要知道韓國人口總數才5000多萬。不得不承認,無論從質量上還是票房上來講,韓國電影已然崛起。
很多人也都知道,上一期我在講訴hk電影的時候也說過,韓國市場在六七十年代完全就是hk電影的後花園!韓國電影的繁榮並不是一蹴而成。它也曾有過劇情單一、創新不足的過往。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之後,逐漸建立起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成熟電影工業體系。”
“很多熱心網友得知我這期會講訴韓國電影,特地給我私信說了五條原因。1.穩定的社會局勢;2.頂住美國電影出口協會壓力,堅持全年146天國産影片放映日的銀幕配額制2006年之後降至7.電影徹底由審查制轉為分級制;4.以市場為主導,尊重電影産業自律權,成立由政府支援的半民間半官方機構“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5.經濟上的支援,電影成為政府重點扶持物件。”
“這位網友看來也是韓國電影的忠實觀眾,也很瞭解韓國電影的相關歷史。”
“但我還想說一句,外因的推動力遠不及內因的決定性作用,最簡單的例子,電影工業十分發達的阿三國,也是有著審查制度的,另外,很多國家也都制定了類似電影配額制的這種保護政策,我們國家也有國産電影保護月!
政治、文化、經濟等外界的作用可以錦上添花,但如果真想要枯木逢春,還需依靠更多內在的東西。
在首爾中部,鄰近著名商業區明洞,有一條全長不到兩公裡的街道,名為忠武路。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這裡熙熙攘攘多年,走出了被稱為韓國忠武路演技派“三駕馬車”的宋康昊、薛景求和崔岷植,當紅小生李俊基、李敏鎬,以及知名導演奉俊昊、樸贊鬱、姜帝圭等。同樣,這條有著韓國“好萊塢”之稱的忠武路,還目睹了韓國電影從低迷蕭條到光鮮再現的風向轉變。”
“有關注各大電影節的觀眾可能知道,韓國這幾年出了不少有名氣的電影人,比方說奉俊昊,拍了《殺人回憶》《母親》;姜帝圭,代表作《生死諜變》《太極旗飄揚》,當初馮導拍《集結號》請的爆破專家就是《太極旗飄揚》劇組;名聲最大的當屬金基德,國際各大電影節的拿獎專業戶,尤其是威尼斯電影節,這哥們四度提名最佳影片;李滄東,也是一位水準極高的導演,獲得過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樸贊鬱,暴力美學大師,犯罪片導演,憑借《老男孩》獲得過戛納電影節評委團大獎;再加上郭在容、羅宏鎮、姜炯哲、許秦豪、郭景澤、金志雲等等,韓國市場雖然不大,但名導的風采一點也不弱於國內,甚至要遠超國內導演!”
至此,沈臨已經說了一堆人的名字了。
也大致講述了韓國電影的歷史,然後進入正題。
“我先說下我的觀點,我認為韓國電影人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們真的很會講故事!韓國電影界奉行的是“一劇之本”,韓國導演自己操刀編劇,再把自己的作品搬上銀幕。所以一部電影由文字語言轉化成視聽語言的過程中,導演能夠完成更準確地拿捏。而且韓國電影界新人導演層出不窮,競爭非常激烈,一旦第一部片子拍砸了,很難再找到投資人,就此而言,一般一部作品都會磨個幾年!”
“韓國電影發展到現在,最初也是秉承‘拿來主義’,模仿好萊塢。這種方法看似捷徑,但如果做不到由表及裡的提升,不是在“抄襲”中爆發,就是在“抄襲”中滅亡。如果你把最近幾年的韓國電影看一遍,不難發現韓國導演們並不只是單純的模仿,他們會在吸收外來大片優勢上,進行本土化改造,強呼叫自己的語言講自己的故事,瞭解觀眾的心理創造共鳴。
像犯罪片《追擊者》,吸收了美國的英雄和hk的黑幫大佬形象,卻打破了警察“三觀要正”的規矩,將主流所謂的正派進行了“去英雄化”處理。《漢江怪物》雖比不上《侏羅紀公園》等影片,但從怪獸的形象、動作設計到劇情設計都有出色表現。《大叔》堪稱韓國版的《諜影重重》,情節並不新鮮,攝影、剪輯水準並不輸好萊塢大片。
韓國電影人還會盡可能地將心思放在故事的巧妙構思上,‘不走尋常路’,比如《急速緋聞》和《狼少年》故事既新鮮有趣,又十分‘接地氣’。無論是在型別雜糅,還是劇情創新上,韓國電影早已跳脫蹩腳的模仿,逐漸駕輕就熟,有些地方甚至勝過好萊塢。
“韓國電影界到目前為止依然保持著對創作的敬畏,翻看韓國導演的履歷發現,他們要麼出自頂尖電影院校,要麼存在師徒幫帶關系。在韓國如果想要半路出家當導演,卻非易事,大部分人都要從給大導演做助理、在片場打雜開始。
這點我們國內剛好相反,很多歌手都能轉行當導演!
估計說到這有人會罵我,說我也是作家轉行當得導演,我要辯解一句,我特麼跟著馮導的劇組呆了半年,又在好萊塢的片場呆了好幾年,我會告訴你們嗎?
回到主題,說一說韓國導演們。
舉幾個例子,《建築學概論》的導演李容周畢業於建築學專業,在接連兩次報考電影學院落敗後,進到了《殺人回憶》導演奉俊昊的劇組裡學習了兩年,才開始拍片。《隱秘而偉大》的導演張喆洙大學學的是美術設計,2002年日本留學時,看到金基德的《漂流浴室》,便回國做了他的助理導演,八年之後,張喆洙才執導自己的處女座《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
‘實踐’是韓國專業院校培養學生的秘訣,拿中央大學尖端影像大學院舉例,其要求學生在就讀期間必須拍攝4部短片,且要至少滿足以下的一個條件才可畢業:至少有一部要入圍戛納、柏林、威尼斯三大電影節或在釜山、東京、上海等同級別電影節上獲獎,或能夠拍攝一部進入院線放映的長片!
韓國電影藝術學院kafa)是韓國“電影軍校”,走出了眾多知名導演,樸贊鬱、金泰均在這裡任專職教授,該學校要求學生在第一年必須拍攝兩部短片,此外,期末還要完成一部長片劇本,當然優秀的學生也會被推薦到電影公司參與更大的商業製作。
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幸運,有人哪怕幹了10年副導演,也不一定能得到一個拍片的機會。大部分新人導演的第一部電影都是從小成本開始的,優質電影呈現出這樣的趨勢:製作費用控制得當,注重敘事而非視覺效果,強調適合角色的實力演員而不是明星,能引起觀眾共鳴!”
“韓國電影最值得稱頌在於它有著成熟工業體系的特徵:藝術與商業並行發展;這種表現歸根結底是因其電影産業在不斷成熟與完善,導演對藝術追求及商業運作同等重視,做到了藝術水平與商業價值的平衡。在韓國商業型別片背後,你會看到對人性的考量,對社會涼薄的諷刺。不會因為電影體系的工業化,而丟掉對獨立電影的追求。反觀我們的作品,商業片贏了票房輸了口碑,又或只重藝術不看商業,叫好不叫座。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2003年上映的《殺人回憶》,拍攝手法採用了平實、冷峻的視角,展現1980年代的社會背景,作品厚重感又絲毫不差。換句話說,影片既有商業片的架構,又有深刻反思!”
“電影裡商業與藝術的融合,部分功勞還要歸結於韓國擁有一大批諸如宋康昊、劉亞仁這樣的職業演員。他們的片酬佔比不到總製作費的四分之一,中國恰恰相反,顧此失彼,絕大數資金花在明星身上,更重要的美術、特效等後期製作當然不盡人意。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並沒有一個明顯的界限。‘電影最重要的是講人性的故事。’!這也是韓國導演一直堅持不變的準則,在講合格故事的基礎上,再追求特效,最後還不忘擲給社會一記重拳。”
“現在還有人認為我們的電影比韓國電影牛逼嗎?你非要說票房成績,那我真的沒話說!”
“其實我們國家在80年代整個大環境還是很開放的,審查制度也沒有那麼嚴,當時的中國電影是百花齊放,當年那些電影拿到現在肯定連審查都過不了,比如《芙蓉鎮》。這兩年意識形態方面管的越來越緊了。舉個稍微有些不恰當的例子,1999年,《泰坦尼克號》國內上映的版本一刀未剪。拍鬼故事連審查都通不過,總局不允許電影裡出現鬼,所以中國拍的都是沒有鬼的鬼片!”
“還有一點,韓國電影看似很商業,但是人家商業的細節做的特別到位,鏡頭語言也特別細致。演員也有著一大票的老戲骨,這樣的電影拍出來就很難不讓人稱贊,比如《實尾島》。沒有一個小鮮肉,平均年紀都在35歲以上的主演,硬生生地撐起了一片天。再看看國內的電影,生産出來的電影沒有細節,鏡頭就是眼睛,觀眾在看到這個鏡頭之後不會去想更深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