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
其實。
還要待過若干年之後才能現世。
那應該是許多年之後的某一個夏天,李紳回故鄉亳州探親訪友。恰遇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經亳州之時的事。
因為,他們二人是同榜進士,又是文朋詩友,久別重逢,於是就飲酒敘舊盤桓一日。
這天,李紳和李逢吉攜手登上城東觀稼臺。二人遙望遠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餘,吟了一首詩,最後兩句是:
何得千里朝野路,
累年遷任如登臺。
李逢吉是想說,如果升官能象登臺這樣快就好了。
而李紳,此時卻被另一種景象感動了。
他遠遠的看到了田野裡的農夫,在火熱的陽光下鋤地,不禁感慨萬千,隨口吟道: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聽了,連說:“好,好!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飯得來都不易呀!”
李紳仰天長嘆了一口氣,接著又吟道: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
農夫猶餓死!
大概,當時就是這麼個情況,這首憫農,主要是因為此詩並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絕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
此詩透過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告訴人們應該節約食物,不浪費,表現手法上亦是相互對比,前後映襯,不僅給人以鮮明強烈的印象,而且發人深省,讓人一遍讀過之後,立刻難忘。
而今日。
此時。
透過何牧的口中將它吟誦來後,縱然在場的所有人,都已經會背這首詩歌了,可是,仍然還是被詩歌那種悲天憫人的情懷給感染了。
許多太監和宮女也輕輕的跟著吟誦著。
“……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楊廣並沒有臉紅。
不論他抄襲也好,剽竊也好,他的最終目的,卻絕不只是為了他自己,而是為了整個大隋朝所有的百姓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