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洋歎服。
楊廣遙望禪房,心想:據說,這寺還是南朝梁武帝時所建,累世相傳,房廊屋舍,數百多間,田地也有上千餘畝。
按理說。
此寺也算名剎古寺了。
更好的何況,這報恩寺,地處長安,錢糧廣盛,衣食豐富,是個有名的古剎。本寺僧人,據說,約有百餘,一個個都分派得有職掌。
楊廣覺得好笑,這些和尚,看似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其實,卻俗心不改。
楊廣已經看了半天了,聽話聽音,聽鼓聽聲,他發現,凡到寺中游玩的女眷,大多都有個僧人來相迎,先請至淨室中獻茶,然後陪侍遍寺隨喜一過,又擺設茶食果品相待,十分盡禮。
雖則來者必留,其中原分等則。
若遇官宦富豪,另有一般延款,倒不必細說。
楊廣深知,大凡僧家的東西,賽過呂太后的筵宴,不是輕易吃得的。
為什麼?
因為。
和尚們,名義上雖然出家了,其實,利心比俗人更狠。
幾甌清茶,幾碟果品,都是釣魚的香餌;不管貧富,就送過一個疏簿,募化錢糧。不是託言塑佛妝金,定是說重修殿宇;再沒話講,便把佛前香燈油為名。若遇著肯舍的,便道是可擾之家,面前千般諂諛,不時去說騙;設遇著不肯舍的,就道是鄙吝之徒,背後百樣詆譭,走過去還要唾幾口涎沫。
所以。
和尚們其實更貪得無厭。
有些傻瓜,不懂時務,看不破這些機關,自己親族貧乏,絕不肯賙濟分文,遇道士和尚化緣,倒偏肯整幾兩價佈施,一個個,真是不知誰親誰厚,倒都是些捨本從末的痴漢。
說來奇怪。
這報恩寺,卻與它處不同。
因為。
雖然該寺也時常建造新的殿宇樓閣,添置土地,卻從不開口向人募化。
不知所為何故?
就因為這個原因,為此,遠近鄉鄰,一個個倒有口皆碑,都認為此寺和尚善良,反倒對這些和尚分外敬重,反肯施捨,比募緣的倒勝數倍。
這也是和尚們的欲擒故縱之計。
並且。
據說。
本寺相傳有個子孫堂,極是靈應,若去燒香求嗣的,真個祈男得男,祈女得女。
該寺也不過是紅牆綠瓦泥菩薩,為什麼,這般靈感?
原來。
子孫堂兩旁,設有淨室十數間,中設床帳,凡祈嗣的,須要壯年無病的婦女,齋戒七日,親到寺中拜禱,向佛討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