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皇后雖然未被廢去皇后之位甚至是依舊住在長春宮裡,可後宮的大權卻以皇后養病不得操勞為名被交到了沈淑妃手裡。而朝堂之上,喬正死後,首輔之位便一直懸而未決,今日早朝之時,宋衍卻出乎意料地欽點了原本在內閣中毫不起眼的何守欽為內閣首輔。
這何守欽,正是何太傅的親哥哥,鄭王妃何氏嫡親的伯祖父。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而他,居然做了沈淑妃和宋華淵手裡的那把刀,幫著他們除掉了蘇皇后和宋華澤,讓他們名正言順地在人前上了位!
宋珏忽然想通了當初宋衍硬要將喬嫣兒指婚給他的原因了——
彼時,喬家還是他的心腹,若宋珏所料沒錯,喬家是他一早就給宋華淵備下的吧?
所以,想讓他和喬家搭上關係,將來宋華淵一登大寶之後看在喬家有從龍之功的份上留他一條性命讓他做個富貴閒王……
他該感謝宋衍用心良苦,為他著想麼?
宋珏嘴邊彎起一抹似譏似誚的笑容:“宋華澤和宋華洛兩派在朝堂上鬥得天昏地暗,卻不曾想,宋衍壓根就沒考慮過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他們兩人,不過都是靶子罷了!”
姚景語咬著唇,有些不敢相信:“或許不是這樣呢!現在信王倒臺了,按照皇上的性子,少不得要推個人出來和宋華洛鼎足而立。而這個人,除了宋華淵再無旁的人選了。”
宋珏搖頭:“若不是早有準備,何家上位不會那麼容易。而且宋華澤的親信倒臺之後,上來了很多原本不起眼的生面孔。若本王所料沒錯的話,應當都是宋華淵的人。”
嘴角冷笑又深了一分,道:“再過不久,他的病也會好了!”
其實,宋珏對於宋華淵原本沒有那麼深的敵意,他裝病也好使手段也罷,但他和沈淑妃不該利用他!
姚景語明眸中滿是不解,思忖著喃喃道:“可為什麼就是他呢?”
宋華淵既然裝病,宋衍定然是知道的,且裝病只是保護他的手段,不讓他過早地捲入奪嫡之爭中而是儲存實力到最後再一較高下。但是平日裡沒聽說宋華淵有多優秀也沒聽說沈淑妃有多得寵,可為什麼就是他們母子得天獨厚呢?這可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宋珏嘴角笑容冷峭,他也想知道沈淑妃母子到底有何與眾不同。
姚景語忽然像是想到了什麼,道:“姑母出宮那天晚上,後來我曾私下問過迎春,是沈淑妃一力主導讓人去漱寧宮,皇上這才知道姑母不在宮裡的,難道說從那時候她就在挑起咱們和皇后之間的鬥爭了?”
若是如此的話,淑妃也未免太算無遺策了吧?
她怎麼就能斷定蘇家和信王肯定會按著她的步子走呢?若真是她一手安排的,淑妃又是怎麼知道當年姑母和徐玉珩的事情的?蘇家知曉內情難道也是她的安排?
姚景語蹙著眉,憑著直覺認為淑妃一個久居深宮的女人沒這麼大的本事!
宋珏眸色越發地深邃,緩緩道:“許是老頭子私下裡和沈淑妃許諾過什麼,但是這麼久卻沒讓宋華淵在人前露頭,他們母子等不及了,生怕一腔美夢成空,這才上躥下跳的蹦了出來。”
正如宋珏所料,何家上位後沒多久,原本幾乎被眾人遺忘了的鄭王宋華淵強勢登上了奪嫡的舞臺。而蘇玖連帶著蘇家並未有任何反應,反而是行事越發地低調。
原本正因為宋華澤倒臺的仁王一派還以為自己終於熬出了頭,卻不曾想居然會被一直默默無聞的鄭王后來居上。
仁王府書房。
宋華洛手下的幕僚盡數聚集,你一言我一語正爭得面紅耳赤,圍繞的話題皆是打了眾人一個措手不及的鄭王一派。
其中一個平時頗受宋華洛看中的幕僚金先生道:“王爺,屬下以為王爺當早做決斷,皇上的意思只怕是……”
宋華淵後來居上,在朝中又無甚建樹,追隨宋華洛的人自然心中不平。可皇上卻力排眾議,不但重用鄭王將他放進了吏部,連帶著他那一派的臣子也多有裨益,從此揚眉吐氣。
彼時,宋華洛長身玉立,雖然沒有宋珏長相出眾,但氣質華貴,身上有一股彷彿生而帶來的溫和氣息,如瑩瑩白玉般散發著讓人想要不自覺靠近的光芒,倒是不愧對他封號裡面的一個“仁”字。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聞言,宋華洛搖了搖頭,勾著唇不疾不緩道:“金先生此言差矣,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父皇這個年紀,再加上嘴角身子又不好,最忌諱的便是旁人在他眼皮子底下使手段覬覦他的東西。九皇弟便是前車之鑑!”
金先生微微挑眉:“王爺的意思是……”
宋華洛漫不經心地轉動著大拇指上的翠玉扳指,垂著眸子云淡風輕道:“宋華淵迫不及待地跳出來,定然是因為心急了,等他沉不住氣的那天。有時候,不爭便是爭,咱們靜待時機便是!”
宋珏和他說了,宋華淵是父皇一早便定下來的儲君人選,那麼就是說,即便他什麼都不做,待得他和宋華澤鬥到兩敗俱傷之際,最後也會讓他坐享其成,可宋華淵卻偏偏要自己跳出來。
以靜制動,是他們眼下最好的應對方式。
宋華洛眯了眯眼,眼裡一絲詭譎劃過。
同是兒子,他既沒有宋華澤那樣表面上受寵亦不像宋華淵那樣被暗地裡維護,他有今天,完全是自己一步一步拼出來的。宋華洛真的是很想親口問問宋衍,為何要對他這般不公?
表面上再平靜,心裡到底是意難平……
七月二十,鄭王妃何氏生辰。不同於以往鄭王府的低調,剛剛興起的鄭王府門前可謂是車水馬羅,京城裡有頭有臉的女眷全都被邀請了來。
因為賢妃還在七七喪期,姚家人全都推辭了,不過姚景語倒是接了何氏的帖子。
來到鄭王府門口的時候,馬車成排,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