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才會牢牢的吸引了許多忠心的下屬圍繞著他們,心甘情願為他們效犬馬之勞。
同時,另一方面,對於如何維護公司的利益,寧衛民和宋華桂也有著強烈共識。
他們絕不會為了個人私利,而做出有損公司利益的事。
對於皮爾·卡頓給予的機會,他們也相當珍惜和感激。
這不但是因為他們懂得感恩,有“食人之祿,忠人之事”的職業操守。
也因為他們都明白一個道理。
人有能力是一回事,有沒有能夠施展能力的舞臺又是另一回事。
所以最有意思的,是他們誰都不知道,他們倆還有一個極為相似的算賬習慣。
就是每個月月底的時候,他們各自都要在私下裡算一算自己給公司創造的價值。
他們不會像大多數人那樣,為了少做事多拿錢而沾沾自喜。
反而只有確定自己為公司創造的價值遠大於自己拿走的,他們才會心安理得。
否則就會感到一種精神的焦慮。
總之,正因為他們都不是一味的追求權力,而忽略掉義務的人。
真才會讓他們在共處中,越來越投緣、信任、理解,惺惺相惜。
他們才能用極富人性化的處事方式,把“PC”服裝的在華業務高效地發展起來,蒸蒸日上。
但很可惜的是,這些本來是我們的國有企業一直奉行的理念和基礎。
在“運動”之前,我們的國企其實非常講究權力與義務並重,在這方面一直都做得不錯。
可現實就是這麼諷刺,經歷過十年之後。
大部分國營企業,從上到下卻幾乎已經喪失了這種信念。
儘管五六十年代的工人普遍具有責任心和主人翁意識。
但到了八十年代,卻真的沒有多少人再張嘴說過,類似於“我得對得起國家給我的這份工資”這樣的話了。
而這也就導致了大批企業無可避免的走向了衰敗。
哪怕是再優秀的企業,也是如此。
就比如重文區的玉器廠吧。
作為在全國評比中獲得獎項最多的玉器生產基地。
作為曾擁有十五位全國級別的工藝大師,連續八屆榮獲國家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盃獎,創作出大批堪稱國寶級的玉雕珍品的企業。
又能怎樣呢?
當下如果有誰能認真去了解一下廠裡的實際情況,恐怕一定會感到相當失望的。
因為現階段的玉器廠幹部,習慣於老老實實是按上頭精神辦事,習慣於服從,而不習慣與負責。
最終僅僅保留了廠區夠大,大門氣派,生產裝置齊全,這些表面化的大廠特徵。
隨著越來越多的老幹部、老工人的退休,長期以來依靠統購統銷政策護佑的弊端開始顯現出來。
玉器廠徹底成了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不思進取,吃老底子的“富二代”。
可以說整個廠子,舊日精益求精,奮鬥創新的精神卻已經丟得七七八八了。
甚至積極進取的心氣兒上,恐怕都沒法和錦匣廠這樣一直苦苦掙扎的小廠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