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點了點頭,接過了那張秘書遞來的列印紙。
左邊寫的是注意事項和要求,右邊寫的是對應詞條——
水田灌溉
植株培養
水稻增産
大棚技術
……
“這些詞條需要你一個個檢索和下載相關內容,具體要求在下面也寫好了。”蔡餘蕭打了個哈欠道:“既然辦公室軟體都會用,那多的應該不用我教吧。”
“請問,”辛棄疾好奇道:“需要我把這些都編成一本書嗎?”
“編書需要其他的軟體,你先把pdf文件按順序放好,檔名命名規則紙上有寫。”蔡餘蕭的手機響了起來,明顯還有人催他辦別的事情,他眨眨眼笑道:“歡迎來到農業局。”
辛棄疾學過打字,也明白檔案的下載和儲存方式。
他仔仔細細的讀完了紙上的所有要求,再次抬頭看向了那個知網的標誌。
也就是說,這個就是虛擬的國立圖書館?
所有的科學知識全都在這上面?
他隨意找了一個詞條,輸入了進去。
點選搜尋之後,大量的對應論文出現在了下面。
這些——這些都是種植水稻的技術?!
那青年懵了半天。
他雖然自己沒有實際上種過田,可耕作之律還是清楚的。
這千百年來,種田不都是播種除草、澆水除蟲?
由於蔡餘蕭走之前說先適應下環境,今天沒有工作進度要求,他猶豫了一下,開啟了搜尋引擎,開始在內部資料庫裡找‘農業史’。
現在的時間點,是宋朝,並不清楚是公元多少年。
但從2030年放眼回望,已經被整理出了清晰的農業發展史。
從刀耕火種,到精耕細作,到化肥和農藥的興起,再到後期的規模化養殖……
辛棄疾幾乎是下意識的用手捂住了嘴,不敢驚撥出聲。
如果說從前為什麼沒有驚異到這種程度,那是因為化學、物理之類的東西,都與他太遠了。
以至於辛棄疾在學光的傳播、牛頓定律的時候,都有種投身入道教修習仙術一樣的感覺。
只有在實用技術方面,他才能感覺得到真真切切的差距。
而這種落差感,讓他不僅覺得大腦裡一片空白,甚至能聽見心髒狂跳的聲音。
宋國金國且不論戰爭對百姓的影響,無論南北皆是跟著時令勞作休息。
春天播種,秋天收獲,冬天休憩。
可是,到了一千年以後,人們不僅可以對抗天地寒暖,還能控制雨水多少,甚至直接降雨!
他略有些顫抖的點開了一個相關的影片,上面的直升機在播種造林,落下的種子猶如暗棕的陣雨。
這是——這是逆天而行!
這是科學!
兩個聲音在他的腦海中同時響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