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宋國在很多方面,都已經發展的非常成熟而優秀了,”雲祈寫字時頓了一下,轉身看向那些神色各異的大臣們:“你們有體制完善、學科清晰的科舉,有完善的多部門職能分權,就我所看到的情況是,附近除了蒙國之外,其他所有國家都在效仿宋國的體制。”
這話似乎讓人有些受用。
“但這一切成熟優秀的政治體制,根本上是在為君主提供足夠優秀的臣子,至於君主怎樣,沒人能充分約束。”
胡憑羽點了點頭,走上前接過了筆,寫下了兩行字。
學者政治
精英政治
“既然已經沒有人在意這個帝王的是否存在,我們應該來確認這基石性的問題。”那女人披著駝色的風衣,神情恬淡而自然:“你們都應該明白臨國給宋國帶來的,是怎樣的沖擊和影響吧。”
如果說宋國在自然環境下,每年可以産出約一千萬兩的綜合價值。
那麼在臨國工業的入駐,在蓄意謀劃的科技洩露和産能轉移下,宋國的農業園和工廠會被越來越多的新興資産階級引領者蔓延,百姓們無論溫飽能力還是就業率都會顯著上升,可能在五年內,宋國的綜合産值就會從一千萬變五千萬,五千萬變三億。
這種經濟能力的爆發是反自然但合乎規律的。
——如果沒有這場時空異變,也根本不可能有這場走向。
一臺機器可以頂替四五個人的手頭工作,一架機床可以搞定手工打磨雕刻所需要的上十天甚至幾十天。
大量的勞動力和時間被壓縮節省,因而會有越來越多的價值被創造出來。
根本上,臨宋的交融和共生是不可逆的——
哪怕柳恣或者任何一個元首,想破腦袋去解決這個問題,最終還是無法擋住必然的科技洩露和産值轉移。
這對於臨國而言,可能是個壞訊息。
但對於幾百萬幾千萬的老百姓而言,是個福音。
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能活得有尊嚴,能夠不再面對餓死孩子的痛苦。
可能會有戰爭和革命的爆發,但歷史機器所引領的,必然會是振興和繁榮。
“在這種生産力爆炸式發展的情況下,個人獨裁主義的君主專政已經不合時宜了。”胡憑羽隨手在君主兩個字旁邊畫了個豬頭,摸著下巴慢悠悠道:“所以,我們應該選擇賢能政治,還是精英政治呢。”
蔣芾在旁邊聽了許久,此刻才終於開口提問道:“真的能有途徑,找到可以讓國家永久昌盛的政體嗎?”
“永久?”張治業看了眼這個宋國人,搖了搖手指道:“我們只能與時俱進。”
時代在前進,而我們仍留在原地的話,我們就是被淘汰的那一批。
就如同還在做著春秋大夢的趙構一樣。
“所以我們直接照著臨國的體制來一套不久得了?”旁邊有人提問道:“臨國這幾年走的很穩定啊?”
雲祈噗的一聲笑了起來。
“臨國有多大,宋國又有多大?”
那人自知露拙,木訥地往後縮了縮。
長久以來,從漢至宋,賢能政治在不斷地深化發展。
科舉制從萌芽發展到成熟,在源源不斷地給這個國家輸送新鮮血液。
科舉的存在,讓越來越多篩選過後的優秀人才進入這個國家,並且以自己的才能去促進帝國的繁榮。
唯一不足,也是最致命的是,這種程度的賢能政治是完全依仗皇帝,也就是獨裁者本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