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娘搖頭,又進去打絡子,她做了一對紅梅荷包,灰色的亮面緞子上繡的是紅色的梅花,底下是繡在緞布上,上面銜接則是用貼上去一根做的黑枝紅梅,絡子也打的是梅形結。
這等紅梅荷包很適合年輕的少女佩戴,接著她又在家趕緊做了一對富貴些的古錢紋腰圓荷包,當然這緞子是周家帶出來的,前期自己的投入也不少啊。
做完兩對荷包,次日他就等爹送了弟弟去學堂後,爹孃一起送她去錦繡閣。
本來按照流程,她把荷包放那裡賣,若是有客人看上,錦繡閣就會跟她簽契約,錦娘想的是正值冬日,梅花的肯定好賣,自己等上月餘就行。
“陶掌櫃,這是我繡的荷包,若是有人看上,您就去臭水巷往西邊數第六家,讓人帶個信給我。”錦娘道。
陶掌櫃本是漫不經心,但見錦孃的荷包的針腳花樣竟然都很好,正欲收下,羅玉娥自然幫女兒壯威:“掌櫃的,我女兒可是文繡院的繡女,非同一般的繡娘。”
“原來是文繡院的繡娘,本來我見你針線活好就想簽下的,如今正好了。”陶掌櫃就更沒什麼擔心了。
錦娘還把自己新做的木牌給那掌櫃看,如此簽下契約就更順利了。
她們的這張契約不是僱人的契約,只是買賣如何分賬的契約,然後錦娘所要的衣料、絲線、配飾全部可以在錦繡閣拿,但錦繡閣有的只是些基本的布料,要去外頭的布店買的話,得拿條子報賬。
錦娘去錦繡閣庫房看了一下,這些料子太稀鬆平常了,沒什麼新意,她又帶著爹孃去布莊尋了幾尺好料子。
回程的路上,羅玉娥一直看著女兒,見她侃侃而談,揮灑自如,與人說話也都能切中要害,且滴水不漏,女兒這三年的變化可真大啊。
錦娘卻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反而道:“自個兒單獨處理的事情多了就懂了。”
即便是宋代,街上做生意的女子也有不少,因為上午的功夫全部拿來辦事兒,錦娘又提議在州城北的八仙樓用飯。這八仙樓是正店,門口用彩色綢帛結紮的棚架,上面用花鳥、流蘇裝飾,很是氣派。
在這樣氣派的地方,魏雄腳下生怯:“咱們還是回去自己燒火吃算了,何必糟蹋這個錢。”
“爹,都來了,就進去吧。一年到頭省來省去,自個兒不吃,指不定錢又去哪兒了。況且這幾日接連好事,我又進了文繡院,還和錦繡閣也立了契,都是好事,怎麼就不值得慶賀一番啦?”錦娘雖然不是什麼有錢人,但是也希望自家爹孃能夠多長見識,如此才不怵別人,同時也能享受美食。
看爹的手被油鍋蒸汽燙過好幾回了,都有坑了。
爹孃坐在桌上都小心忐忑,尤其是平日話很多的娘,都有些六神無主,還是錦娘笑著對茶飯量酒博士道:“你們拿水牌我看看。”
這樣的正店都有有幾幅水牌的,錦娘其實也是頭一回點,但裝作很鎮定的樣子,點道:“一道蔥潑兔、羊頭簽、三脆羹、荔枝腰子,再要三個白肉夾面子和三碗水飯。”
茶博士一字不漏的把自己說的菜名記下就下去了。
他一走,羅玉娥就道:“這麼高大氣派的位置,咱們還是頭一回來呢。即便以前你爹在禁軍中,我們也沒去過,頂多就是在腳店吃飯,你看他們這裡的簾子都是綴著珍珠,可不一般呢。我們走過遊廊那裡還有假山,真是好地方啊。”
錦娘點頭:“是啊,女兒在汴京也是剛剛知曉,之前在周家時哪兒也去不了。日後,只要我發了月錢,咱們每個月來一回都使得。”
其實錢不是省出來的,不開源一味的節流可不成。
茶博士很快就把菜上上來了,別看魏雄一直說回家吃劃算,真的吃起來,埋頭吃的比誰都多。蔥潑兔鮮香椒麻,一直刺激他們的味蕾,鬧的錦娘又叫了幾樣飲子。
羊簽子本就是錦娘最愛吃的,她留了一半準備帶回去給弟弟吃,三脆羹則清爽可口,嫩筍、小蕈、枸杞頭再加上胡椒的辛味,讓爹孃都喝了一碗又一碗。更別提頗為下飯的荔枝腰子,這荔枝腰子可不是真正放荔枝,而是把腰子表面切出菱形交叉的細密紋路。
“爹,好不好吃?”錦娘笑問。
魏雄不好意思摸著肚子,“好吃,還從沒吃這麼好吃的。”
羅玉娥也道:“日後就別扭捏了,大家一處賺錢,一起花。錦娘,下次娘請。”
一家三口吃的肚皮都快撐破了,簡直是扶著牆出來的,此時,人聲喧鬧起來,她們架車回家。
錦娘一回去就先喝了杯水,但這水實在是不甘甜:“臭水巷,臭水巷,這水還真的是不好喝。”說罷,又拿了湖南的上等茶葉吃,她以前總覺得好吃好喝的得留著,自個兒吃浪費,現在卻覺得自己吃才是最不浪費的。
要說品茶是羅玉娥最歡喜的,她也斟了一杯來喝。
魏雄趕了一早上的車,已經去休息了,羅玉娥則道:“你爹還從未吃的這般滿足過,說比皇帝老爺的日子都好過呢。也別說是你爹,就是我吃的也少,小時候在家,你外婆總愛做胡蘿蔔,有點鹹菜都是好東西了……”
本來一開始還撐著眼皮聽,慢慢兒的竟然睡著了。
醒來時,外頭已經黑了,揚哥兒已經回來了,正吃著她們從外頭帶來的好吃的。錦娘趿著鞋出來,把揚哥兒的功課拿出來,她發現弟弟不怎麼愛說話,字兒也寫的一般。
“娘,等弟弟吃完,讓他過來背書寫大字吧。”錦娘道。
羅玉娥拍了拍兒子:“聽你姐姐的,快些吃吧。”
一聽說讀書,素來乖巧的揚哥兒卻只想玩手裡的玩意,一直拖延,錦娘哪裡肯放過他,“等會兒我點燈做針線,你便是在旁邊背書,我同你一起背。”
前世她就是文科生,背書特別快,記性很好,更何況弟弟要背的她早就背過。
像揚哥兒這樣的轉學生,如果一開始不適應的話,日後就很難讀進去了。這還是印刷已經頗為發達的北宋,又重視文人,識字的好處莫說什麼為官做宰,就她去酒樓,找工作,看契約都綽綽有餘了。
錦娘先進去看了看自己平日做衣裳的尺寸,略放寬些,現在是做成衣,就類似於均碼,要適合大部分的人。冬日做長襖,裡面用亂麻和絲綿,沒辦法,全部用綿,那這個價恐怕太貴了,別人未必會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