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女子科舉 第二年便是大比……
第二年便是大比之年, 林黛玉、於素和胡藝都決定回鄉參加府試。
與他們有一樣決定的,還有包括關玉荷在內的三位京城著名才女。
因為科舉是糊名制,聖人只需把控好給考生們抄錄試卷的那些人, 不讓他們在任何一張試捲上做記號, 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證科舉的公平。
至於絕對的公平,聖人若是下了狠手也未必不能有。
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支援女子參加科舉, 的確是損害了原本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哪怕在後人看來, 這是真正公平的開始。可在當時的環境下,聖人卻不得不在另一方面讓渡一些利益。
這次大比錄取進士九十三人, 其中有四十三人為朝中官員的子侄、學生。卡在了一半以下,卻又佔據了四成以上。
這些人都考中了二甲進士, 卻在接下來的翰林院考試中, 多數敗北。
因聖人讓步而得意的朝臣立刻清醒, 明白聖人是在警告他們,讓他們適可而止。
這種略顯扭曲的科舉,一直持續了三屆。
三屆, 九年, 足夠最早參加科舉的女子在朝堂上站穩腳跟,爭奪到一部分話語權,撬動世人的固有觀念。
這都是後話。
且說第一屆有女子參加的科舉裡,進了考場的女子共一百二十三人,這些人全部考中了秀才。
第二年舉辦的鄉試裡, 又有八十六人考中了舉人。
不看人數, 只看比例,中舉的比例甚至高到誇張。這讓聖人覺得驚喜的同時,也讓曾經的既得利益者警惕, 不得不加強了各項內卷。
聖人趁著這個機會,開始探出觸角,整頓吏治。
他將整頓的“度”把握得很好,既能讓他們感受到深切的危機,又不會讓他們絕望。
某位偉人說過:小資産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
把這句話放在那些以科舉起家的官員身上,竟然也意外的合適。只要不把他們逼到絕路,他們就不會拼著全部身家去對抗皇權。
因為誰也不敢賭,自己會不會成為對抗勝利道路上的炮灰。
若是最後大家的對抗都失敗了,那倒還好。若是他們成了炮灰,卻讓別人享受了勝利的果實,才更加讓他們如鯁在喉。
林黛玉、於素和胡藝三人,都在各自的家鄉中了舉。想要再進一步考進士,得等到兩年後的下次會試。
中了舉人之後,按理說是要去拜訪錄取他們的學政。
可是不巧得很,三人的學政都是反對女子科舉的人。但他們憑真本事考重了,學政也不得不捏著鼻子錄取了他們。
但鄉試之後的謝師宴,卻遲遲沒有傳出訊息,誰也不知道在何時舉辦,更不知道還辦不辦了。
遠在京城的林如海早就料到了這種情況,在林黛玉離京之前就叮囑過女兒。因此,考中了名次之後,林黛玉派人大張旗鼓地給學政送了謝禮,就直接帶著家人回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