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郎。”瑤光拽住了他的手,勸道,“事已至此,你進宮也於事無補。”
“是呀爹。”佩瑤也跟著勸,“到了這個地步,已經是定局了。”
佩瑜道:“以皇伯父的為人,就算咱們不說,他也不會忘了妹妹的功勞。而且咱們越是不說,他就越是能記住妹妹的委屈。”
景陽深吸了一口氣,對佩瑤道:“只希望你真能耐得住寂寞。”
官場失意的苦,不是那麼好熬的。
特別是看著曾經同一起點、甚至起點比自己更低的人步步高昇,個個都趕到自己前面去。那種感覺,更是無比煎熬。
佩瑤笑道:“從小爹孃就教導女兒,該是我的東西誰也搶不走,不該是我的惦記也沒用。女兒銘記於心。”
=====
後續很快就出來了,反對最激烈的那幾位,被以關翰林為首的言官彈劾,而且證據確鑿,革職的革職、貶官的貶官,堪稱悽悽慘慘。
最後,女子參加科舉的事,在聖人的強硬態度下順利透過了。
不過,反對派也不是毫無所獲。
皇太後頒下懿旨,加封晉王長女懷懿郡主為懷懿公主,享食邑一千戶。同為晉王之女的懷嘉郡主,卻無人問津。
想到曾經的傳言,原本禁王的兩個女兒都是要加封公主的。如今卻只封了長女,想來那懷嘉郡主前程有限了。
或許是為了驗證百官的猜想,懷嘉郡主的四個伴讀陸陸續續都入了朝,甚至連她身邊的宮女都在禮部謀了個書吏的職位,懷嘉郡主卻仍舊在尚書房讀書。
又過了半個月,關翰林以年老為由請求致仕。聖人挽留了兩次,終究是準了這位老臣所請。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眾人都明白,懷嘉郡主和關翰林,就是聖人推出來平息眾怒的。
曾經那些反對的人有了臺階,對女子參加科舉的事,也就不那麼排斥了。
——主要是他們明白,這件事是聖人支援的,反對也沒用。
就在大家都覺得事情已經結束了的時候,聖人忽然下旨,加封吳王為親王,並重新賜了封號,為“忠順王”,享雙王俸祿。
前後這兩件事看似沒有關聯,也找不到有關聯的證據。可新鮮出爐的忠順王,明面上也並沒有什麼突出的功績,怎麼就突然加封了呢?
面對朝臣的猜忌,忠順王嘴裡發苦,面上卻還要做出一副小人得志的姿態。
好在他女兒順利進了吏部任職,起步就是五品員外郎,他這些日子也算是沒白忙活。
只是漸漸的,眾人就發現,忠順王好像比以前更加放浪形骸了。
從前他雖然也好色,但只是好女色,府中姬妾多些罷了。且他那些女人,都是你情我願的,並沒有出過強搶民女的事,也沒人會去管他。
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出入忠順王府的人員,竟漸漸多了些京中名伶,還有教坊司的大家。
如此荒唐,實在令人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