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數最多的時候,是活動開始的第二天,一整天賣出了兩千多個包子。在中午的時候,母親抽空回去趕制了一批包子,才滿足學生們的熱情。只是第二天的時候,第一類書就送完了。
七天之後,包子店裡的書也慢慢買完了,書架子也搬空了,只剩下幾本陳溪留著看的專業書籍。
活動的開始幾天,沒到吃飯的時候大家就擠著向前,擔心那本最厚的書本別人搶去了。
由於一群戰鬥力強悍的吃貨,包子店每天都能賣出兩千多個包子,最後算一下利潤居然有三千多,差不多能把書錢掙回來。
這幾天裡,有很多學生為了多拿兩本書,連續三四天都是吃包子,結果學校裡彌漫著一股濃濃的包子味。
老師還不能管,因為老師一張嘴,打了個飽隔,嘿,居然是豬肉大蔥的。
隨著書籍的捆綁銷售結束,接下來幾天時間裡,包子鋪的生意就差許多,甚至還比不上原來包子的銷售額,大概是這幾天包子吃多了,不想再看見包子了。
對於陳溪來說,這一場活動搞得還不錯,他的目的達到了,把書送光了。
在包子店裡的書搬空了以後,陳溪就開始思量著該用來做什麼呢?
包子鋪的位置比較好,在中學對門,新的生意要能照顧到學生群體。只是這個時候農村的學生沒有多少錢,所有的錢都是用來吃飯的,零花錢不多。包子鋪離候車點不遠,可以作為一個臨時的候車點,每年到節假日,鋪子裡的生意應該可以被帶動起來。
要兼顧以上兩點,陳溪想了想,店裡的新生意還是要以吃為主,主要是賣別的東西與包子在一起不配啊。
陳溪與母親商量了一下,把鋪子就改成小吃店,還是以包子為主,再加上賣一些涼皮啊米皮、米線、酸辣湯之類的,這些食物做法都比較簡單,量大一些,可以不用太正宗。再說了,正宗的小吃,鄉村裡的人不一定能吃出幾個贊。
包子鋪裡的事情安排好了,陳溪再也不想管了,全部都交給了母親。
母親經過這一兩個月的鍛煉,已經成功地從農民轉變成了個體戶。
最近一段時間,母親很忙,每天培訓學徒,有時候還要去縣城一趟。母親過得忙碌而充實,似乎也沒有提起過家裡的地了,看樣子差不多快要從地裡解放出來了。
看著母親的變化,陳溪心裡很高興,至少讓母親不用再為了土地,為了照顧家裡的老人孩子,而賠上自己的一輩子。
不過想一想村子裡面的女性們,她們這一輩子真的沒有為自己活過。
從出生到嫁人,生活的方式,都是由別人為自己挑選的。在嫁人了以後,家裡的當家人就像是一棵樹,而她們只是樹上的藤蔓,男人的高度,決定了她們的高度。即使她們本身,已經比樹幹還要挺拔粗壯,她們依然不捨棄樹幹,一輩子的中心,都是那一棵永遠長不大的樹。
陳溪並不希望母親成為那樣的人,畢竟母親已經在小小的山村困頓了幾十年了。
人生這麼短暫,她再不為自己考慮一輩子就完了。
陳溪也希望母親的生活,更加地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