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她噗嗤笑了出來,“好了,現在心裡平衡了,恭喜你成為了城鎮居民!”
有她這麼帶動,好幾個車工,還有一個裁縫也過來輕拍了樊香一下,嘻笑道:“恭喜你成為城鎮居民,我們和曉芬一樣,都是想轉而轉不了的。”
“這麼大好事怎麼能沒有糖吃呢?”其中一個還笑嘻嘻地說。
“沒問題,明天就給大家帶糖!”樊香也喜歡這個集體的氛圍,樂得和大家處得更愉快一些。
第二天,她找花朵兒換了半斤糖塊帶去了裁縫社。大家一哄而上,都說要沾沾喜氣,特別是那幾個想轉戶口沒轉成的,如陳曉芬就說:“沾了喜糖,說不定回頭我也能成功轉成戶口。”
“那到時候也得撒糖吃。”
“撒糖也願意,只要能轉成戶口啊。”實在是差別待遇太明顯了。
大家一陣唏噓。
“幹活,轉不成也要多做活養家。”李新玲不虧為領導,趁機鼓動大家。
搬了新家,當然要聚餐。不過樊香也沒多請人,就叫了王婧一家及弟弟樊強。陳樺一聽說去幹媽家,激動不已,嘰嘰喳喳地問,“媽媽,你說幹媽會不會像上次一樣又給我們寫了小叮當新的故事?”
竟然要去見那個跳級之後比他還高一年級的程愛華,陳默不像原來一聽小叮當就非常激動,聽到妹妹的話心裡有些煩,指指路邊的樹。
陳樺看過去,樹葉發出了綠芽,嫩嫩的,比冬天的時候好多了,莫名其妙,“怎麼了?我知道春天來了,樹木萌發新綠。”
陳默手又向上指指。樹上,幾只麻雀正梳理著羽毛。看到人過來了喳喳叫了幾聲,又飛高了些。
王婧噗地笑了出來,摸摸女兒的頭,“我們樺樺可不是小麻雀,是可愛的小寶貝。”
“媽,我不理哥哥了,他太壞了,竟然說我是小麻雀。”
陳默翻翻眼皮,“我都一句話沒說,全是你腦補的。”
原來怎麼沒發現這一對兒女這麼有趣呢。估計是心情不一樣,好像自從與樊香認識,有她家幾個孩子對比著,帶得兩個孩子性情越發鮮活了。
妻子和孩子開心,陳正雷想,他的奮鬥就更有價值,他也更有動力了。
一家人進去的時候樊香和媽媽正準備把菜向桌子上搬,王婧把三斤麵粉、兩斤餅幹也放在了桌子上。
樊香嗔怪,“怎麼還拿東西過來?”
“以後你們也就那麼多定量,怎麼夠吃?這是去別人家吃飯的規矩,要自帶糧食或糧票。”王婧又看看桌子上的菜,“你又做這麼多菜已讓我們改善生活了。”
樊香和那天認幹親時一樣,做了魚、蘑菇肉片、花生米,特別是蘑菇肉片,做了一大盆。“蘑菇是自己種的,就有這點兒好處。一會兒你走時帶走些。”
吃的很喜歡,自己更喜歡幹媽的故事,陳樺上前抱著樊香胳膊撒嬌,“幹媽,這次你有沒有寫故事給我們呢?”
“這段太忙,都沒顧上。”樊香真不知道那偏現實的小故事哪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卻沒想到在這個小兒連環畫都是英雄故事,學習領袖思想的年代,她的故事新奇有趣,還是兒童當主角,太讓這些處於故事荒漠中的孩子覺得稀奇了。
“哎,你真不打算出本書嗎?從陳樺兄妹兩個反應看,我覺得會受歡迎的。”王婧又一次勸她,“我同學有一次來信還說現在適合孩子們看的兒童故事書太少了。”
樊香也有些心動,原來她一直是基地的知名人物沒感覺,來到這個時代之後發現有了名聲很多時候太方便了。
如果不是原主的遺留,她沒有這麼容易成為先進作報告,不作報告也不會這麼快得到裁縫社的工作,也不會種出蘑菇後這麼容易就得到支援,從而轉了戶口搬到縣城。而李向陽的下場,也與她身為清水縣名人有關。
“要不我有空了先寫一部分,你給你同學看看值不值得出版,如果不值得我也不用浪費時間寫了。這個不急,但關於蘑菇的人工種植很是實用,我想先寫下來,麻煩你給你同學寄過去如何?”
“沒問題,這個技術能造福許許多的人,是好事。”王婧一口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