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暗了下來,樊香把屋裡快速看了一遍,拿了根火柴這裡叫洋火的點著了煤油燈。煤油燈是一個墨水瓶改裝成的,作為燈芯的棉線透過瓶口的小圓鐵片垂進了裡面。
瓶裡油已經快幹了,樊香從床底下角落找出了一個玻璃油瓶,拔出塞瓶口的木塞,倒進煤油燈裡些,看瓶裡面也沒餘多少油,和花朵兒用1積分兌換了一斤油裝進去。
又找到一個洋火盒給了花朵,得了5積分。有這個時代意義的物品就可換積分,高粱杆納的鍋排、有“農業學大寨”字眼的黃色搪瓷碗、紅寶書,這些全是有時代意義的東西,甚至就連這時候人穿的衣服都是有代表意義的。
可惜現在這些東西家裡都在用,不能換,樊香有些遺憾。
這時,大隊裡的大喇叭響了起來,傳來程青山的聲音:“各位社員同志們,每家戶主來大隊部開會!”然後又重複了兩遍。
程愛華說會給樊香請假,讓她再休息一番,兩姊妹去就行。
程愛軍聽到姐姐說要去大隊部,也嚷著一塊去了。樊香其實身體已完全沒事,不過為了檢視家裡,就讓他們三個去了。
這時候的房子不像後世的樓房多是平頂。此時房子是長方體上面摞三稜柱的形狀。三稜柱底邊,是梁支撐起來的。樊香知道,屋頂中間高兩側底,不容易積水,古人還是很有智慧的。
她所住的是正屋東間,牆上貼著一張農業學大寨的宣傳畫,搭在樑上的頂棚下面,用報紙糊了一層,看起來還挺整潔。
床頭是一個刷著紅漆的舊木頭箱子,箱子上掛著一把大銅鎖。樊香找出褲腰帶上用麻繩綁著的幾把鑰匙,試了下就開啟了。
裡面衣服、糧食袋子涇渭分明各靠一邊放著。
糧食都用灰撲撲的帶補丁布袋子裝著,有兩三斤的白麵、十四五斤玉米麵。稀罕的是,玉米麵袋子上,有兩個土黃色草紙包著的糖,半包紅糖半包白糖,各大約半斤。
樊香記得紅糖是原主暈倒後姐姐樊好來看她時帶的,同時帶來的還有十個雞蛋。白糖是孃家媽送過來的,同時帶過來的還有十五個雞蛋、兩塊銀元。
這個年代,什麼都要票,糖更是緊缺物資,有錢也不好買到,不知道原主母親及姐姐費了多大的勁才弄來給她。
衣服主要有雪花暱大衣一件、的確良長、短袖上衣各一件。幾件小孩衣服,一塊黑色燈草絨布。衣服上面也有一個紙盒子,裡面用一個格子手帕包著一團東西。
樊香開啟一看,最上面的是俗稱袁大頭的五塊銀元,都是原主媽補貼給她的。下面是糧票和一些錢,有三斤全國糧票,五斤五兩地方糧票,還有兩張布票、一個月經帶票。錢共有三十五元,卻不見零錢。
搜尋記憶,樊香鎖了箱子,掀開了放著枕頭一側的舊褥子,褥子下面是手指頭粗高粱杆做的墊子,放在木頭床橫杆上。
墊子有兩層,掀開一層,果然在枕頭下面的位置發現一本一年級課本,書裡夾著四元六角六分錢。
看過之後,樊香發現家裡最多的還是紅薯面,在程愛華兩姐妹住的那間房裡,有大概三十來斤的紅薯面及兩袋切成薄片曬幹的紅薯幹。
家裡一切財産都清楚了,樊香覺得還好,暫時不用擔心沒什麼吃的。但那種褐黑色的窩窩頭,她是不想吃了,可家裡只有兩三斤白麵,她得出去一趟帶回些東西才成。
一會兒程愛華姊妹回來,和樊香說會議主要內容一是學習領袖思想,二是隊裡算出了工分值,讓每家回頭去核算自家的工分值。
有程愛華說得不細致的地方,程愛紅補充。樊香發現,程愛紅雖然不愛說話,但她記憶力好,程家有多少工分,分多少東西,說得一清而楚。
她不由摸摸兩個孩子的頭,“真棒,說得很清楚,記得也細致。”程愛軍揉揉自己的眼睛,打了個呵欠道:“還有我,我也很棒。”
樊香忍不住逗他,“大姐告訴我開會的情況,二姐給大姐補充數字,你哪裡棒啊?”
“我……我沒有哭,也沒有鬧人。”想想覺得自己說的沒什麼說服力,又遲疑說,“反正我長大了肯定更棒。”
“......”好吧,有自信也是好事。
很快,程愛華端過來了辣椒杆煮過的水讓樊香洗腳,說這樣洗了再一年不容易長凍瘡。樊香洗過之後她才洗。接下來又換了盆水,這次是程愛紅與程愛國。別說,洗後腳暖和了,冷被窩也不是那麼難以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