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於只能是憋屈著簽下停戰三年的協議,發信回國,讓送種馬過來。
豐帝終於心情恢複一些,又有陳值在,就開始養病為主,非必要都不露面議事。瑞王也在內閣混得風生水起,即便沒有皇太子加封,井然已是皇子中權力最高人。
濟南那邊也連傳好訊息,上回還有半數鬧事的百姓已經沉寂下去,慢慢開始都跟官府簽定賣田的協議。
劉蘊還特意去信問李慶昭,確定事情真沒有再出紕漏才放下心來,而隨信帶去的還有沈君笑與周家定親的事。
李慶昭收到信,手抖得連信都拿不穩。
怎麼會!
沈君笑怎麼會娶了沈琇瑩!!
他腦子裡嗡嗡作響,眼前重影,萬分不願相信。
369故人
出了二月,京城在下了兩場春雨後就變得更加暖和。
琇瑩院子的花壇裡青草成簇,迎春花朝陽盛放,萬物複蘇的欣榮之景。
蕭灩這些天都窩在琇瑩院子,讓人買了不少畫眉,就掛在廊下。沒事她就在院子裡練武,琇瑩一邊賞美人一邊逗鳥,在周家忙碌周嫻的親事中偷閑。
周嫻越到出嫁的日子,也變得越緊張,三不五時會跑到琇瑩這兒來長籲短嘆。
蕭灩很懂一樣的說這出閣前的姑娘都這樣,患得患失,捨不得離開父母,對以後生活有恐懼。
琇瑩回想了下自己前世,好像什麼也想不起來了。患得患失肯定沒有,因為那個時候她只想離沈家遠遠的,被崔姨娘逼得幾回都險些活不下去。
在周嫻情緒反複中,她出閣的日子到來。
當日侯府十分熱鬧,而皇帝還暗中給了個恩典,讓遠在邊關的周庸回了京。周庸突然出現在侯府的時候,周老夫人都以為自己眼花了。
周振拍了拍趕得一身風塵的弟弟肩膀:“去換身衣裳,不晚。”
周庸趕了那麼久路,身體累,精神卻十分不錯。緊趕慢趕,總算是回來了,趕在女兒拜別之前。
換過衣裳,外頭已響起來接親的喜樂聲,一身嫁衣的周嫻被扶了出來,紅著眼給長輩們拜別。
周庸親手給她蓋上蓋頭,周嘉彥揹著妹妹上花轎,走一步就心酸一下。到了這個時候,人總是感傷的。
跟著柳參軍來迎親的還有沈君笑,是給周家做面子的,畢竟柳參軍在京中人生地不熟,周家兄弟這忙是幫不上。
琇瑩趁著這個機會躲在窗子後偷看,穿著一身緋紅官袍來迎親的少年顯得特別英駿,看得她只抿嘴傻笑。
蕭灩沒忍住翻了個白眼,餘光瞥到周家其它兩位姑娘正一臉羨慕看著琇瑩。
她差點就要忍不住脫口:沈君笑到底哪裡好了!
她這時看到周嘉鈺,覺得那樣性情爽朗的男子才比較討人喜歡。
花轎出門,喜樂遠去,蕭灩也有些走神了。感覺自己也許這輩子都嫁不出去了吧。
她認為也沒幾個男人敢娶自己。
周嫻出嫁後,周家日子又再度恢複了平靜。
開年的時候朝廷還鬧出幾場大事,如今都迎刃而解,也平靜得讓大臣都不太安心。
周庸在女兒回門後再趕回京城,這事也讓大臣們更清楚如今豐帝對周家就是一等一的好,大家都禮讓三分。
這間倒有幾個人又來問馮氏周嘉鈺的親事,馮氏皆還是閉緊嘴,什麼也不說。
到了柳參軍要離京的前三日,周嫻突然回侯府來和廖氏說要跟著去西北,廖氏當即就哭紅了眼,是欣慰是不捨。
欣慰女兒已經十分懂事,知道要如何為人妻,但也是萬不捨的。
只是周嫻去意已決,廖氏也不好再攔。琇瑩知道後就跟馮氏請示,說在周嫻離京前去昭華寺一趟,準備給周嫻求個平安符,也當作給周嫻散心踐行。
馮氏覺得這主意不錯,告訴了廖氏,次日一行人就往昭華寺去。
到了寺裡上過香,周嫻突然單獨把琇瑩拉到一邊,然後神秘兮兮去指向一個拐角。
琇瑩正奇怪,就見沈君笑修長的身影從拐角處顯了出來。
她心中又驚又喜,不太敢相信的看向周嫻。
周嫻笑著說:“你幫我了那麼多,那天沈大人還特意跟著夫君來迎親,就當還你個人情吧。我離京了,就幫不上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