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嬸,您的話,我會回去仔細想想的。”她道。
沈氏見她不願多談的樣子,不由搖頭嘆氣。心知自己這個侄女性子倔強,除非是她自己想通,否則怕是沒人能夠勸的了。
李清歡覺著氣氛沉重,正欲轉移話題,便聽聞街道上傳來紛亂的聲音。
這本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近年來,朝廷黨閥紛爭嚴重,造就亂世紛擾。若有一派倒下,其黨羽必定深受其害,四處逃竄,於是便有了官府到處搜查罪犯的場景。
人們也因此過的兢兢業業,生怕自己那日在街上行走,便被莫名其妙的按上個罪名,導致家破人亡。
清木鎮倒還算好的,畢竟地屬偏僻,又少有陌生人來此。但朝廷的命令一但下達,便不管是那個地方,都要進行嚴加搜查。
這導致許多物業凋零,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緊迫。
“哎!再這般下去,百姓的日子可怎麼過呀!”沈氏不由蹙眉,原本的喜色也消失殆盡。
他們一家子現在雖有這家鋪子勉強維持生計,但若朝廷一直這般下去,人們吃都吃不上了,更別說是穿衣了。
李清歡也嘆。
大魏國腐敗不已,普通百姓尚且難以安居樂業,身在朝中爭閥的官員又何嘗不是?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百姓為生計而苦,官員又何嘗不是?萬一敗倒,便要連累整個家族受累。
李清歡實在不知,也擔憂阿青努力考取功名後,將會面臨什麼?
倒不是她怕受累,而是怕阿青有個好歹。
“三嬸馬上便要臨盆了,還是暫且放寬了心吧!”李清歡勸道。
沈氏點頭。“也只能如此了。但願那名魏將才子能早些出現,也好早些救黎民於水火之中。”
“魏將才子?”
“是啊!你少有來鎮上,可能還不知道。最近從京都皇家靈應寺中傳出一段讖語。”
“讖語?什麼樣的讖語?”李清歡不由好奇。
古人喜歡把一些不切實際的希望,因為一句話,便寄託在一個人的身上。這話若放在現代是十分可笑的,但在這裡,人們卻十分推崇。
“我也不是十分清楚。只聽人說靈應寺中的某日突然出現一片火光,無端的燒毀了大殿裡供奉的菩薩。而大火被撲滅後,菩薩的背後便顯現出一句詩句來。叫,叫什麼魏將有才子,身歸林隱中。越知天下事,吾由定乾坤。”
“定乾坤?”
“不錯。據說當時菩薩莫名著火,令前去上香的香客驚慌不已,認為是菩薩發怒,要亡我們大魏。就連靈應寺最為德高望重的方丈也是這般說法。
當時還驚動了皇帝,親自虔誠上香跪拜,願菩薩息怒。而後菩薩金身上出現的那句詩句,便被靈應寺方丈解開為,菩薩看在皇帝虔誠認錯的份上,願再給大魏一次機會,並指派一名魏將才子出世,能知天下事,亦能憑借一己之力匡扶正業。
只是這名魏將才子,身隱於世,雖知曉天下之事,卻不一定願意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