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劉邦第一次奪韓信的兵權,韓信心中産生了不愉快,但是反抗意識尚未覺醒。
接著韓信滅代下趙,劉邦二度奪走韓信的兵權,又讓韓信去攻打齊國,韓信開始有了反抗意識,開始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了。
劉邦隨著戰略的調整,逐漸掌握了中部戰場的主動權,軍事實力和對韓信的壓制慾望是同時上升的。
韓信攻打下齊國後,一直到垓下合圍,手握六十萬聯軍的指揮權時,他的軍事實力和勢力達到了史上最高點,可是他的反抗意識還是左右搖擺。
垓下之戰結束,劉邦徹底掌握了天下這盤大旗的主動權和操控權,他的實力和勢力達到了史上最高點,對韓信的壓制慾望也達到了史上最高點,因而劉邦輕而易舉地偽遊雲夢,把韓信軟禁在長安。
而這時候的韓信,反抗意識達到了頂點,但勢力和實力已經消耗殆盡,無法支配他的慾望了。
在韓信的勢力跨上一個新臺階,也就是攻下齊國後,曾經有兩個說客遊說過韓信,希望他能夠保持中立,才能保全自身。但是韓信都拒絕了。原因是什麼,我們前文書講過,這裡就說明韓信對於劉邦還是忠誠的,某些文學作品會在這裡說“千古忠臣侍漢王”,當然,我們也說過,韓信這個忠臣恐怕要打折扣。
那麼當雙方的觀點交織在一起時,就引發了這麼六個問題——
第一,韓信謀反為什麼要找陳豨?陳豨來找韓信是存在偶然性的,劉邦任命陳豨到代國統領北部兵馬,陳豨去上任就行了,為什麼還要和韓信告別?長安城裡人人對韓信都避而不及,陳豨還反其道而行之,這不就是引得別人認為陳豨和韓信圖謀不軌麼?
韓信和陳豨商量謀反,那是因為陳豨是深受劉邦信任的,韓信找他商量劉邦想不到。
第二,為什麼韓信手握重兵時不反,現在手裡沒有一兵一卒,他反了。
其實當年不反那是當年的事,無法影響現在事情的發展。
第三,接著第二條說,手裡沒有一兵一卒,怎麼反?
這其實不影響韓信,韓信的漂亮仗非常具有特色,那就是以少勝多,兵力從來不是韓信的絆腳石。
第四,密謀這件事,司馬遷怎麼知道的?怎麼寫進《史記》的?
只要是史書記載的事情,它的真實性還是可以保證的,何況陳豨是的確造反了,劉邦平定陳豨的造反後,事情大白於天下了,沒什麼可懷疑的。
第五:呂後抓韓信不應該很簡單嗎?只要派一支軍隊到韓信的府上,把人一抓就可以了。事實上,呂後採用的是誘捕,這就說明韓信是做了準備的。
第六:如果韓信真的沒問題,他沒有謀反,那麼《史記》為什麼要把這件事寫成一件謀反案,而不是像彭越的故事一樣寫成一場冤案?
彭越的謀反的確是一場冤案,既然司馬遷把韓信的謀反寫成謀反案,說明他就是謀反了。
這些看法交織在一起,那就是斬不斷理還亂了,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這件事呢?
對於歷史人物,我們要有理性的認識和感性的體會。如果是理性的認識,史書上的話雖然不能全信,但是也有相當高的可信度,韓信的確在最後時刻被逼反了,可惜他當時的能力無法支配他的願望。如果感性地體會,韓信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他也會感念劉邦的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