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前文。
劉邦一時啞口無言,蒯通不愧是出在嘴上的好漢,一番話說得劉邦反駁不了,只好下令赦免了蒯通。
蒯通其人,也是個江湖傳奇人物,留給大家評說吧。
關於韓信之死,的確引起了後人無數的喟嘆,大家一直都對一個問題存有疑問,爭論不休,那就是韓信被殺的原因。
這個問題可以被拆成兩個問題來研究,表面上,韓信是因為和陳豨勾結謀反,被呂後處死。但是這個說法會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這是欲加之罪,是劉邦和呂後在冤殺功臣。有人則相信這個說法,認為韓信就是和陳豨一起謀反了,罪應當誅。
這是表面上的原因,深層次的原因就值得探討了,韓信被殺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就決定下來的事,早在很久之前,劉邦和韓信的關系就開始出現裂痕了,我們前文書的故事裡也略微提到了一些。現在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討論,韓信到底有沒有謀反,這就解釋了韓信被殺的表面原因是否真實。史書上寫得很清楚,這就是一起謀反案。那麼對於史書的明確記載,為什麼會有人提出相反的看法呢?原因有五——
第一,韓信不是一般人,他是大漢王朝的開國第一功臣,盡管劉邦把第一功臣給了蕭何,實際上第一功臣應該是韓信。
第二,韓信光輝燦爛的一生卻有一個十分悲慘的結局,令人惋惜。
第三,韓信的軍事才能太出眾,無人不為這顆軍事巨星的嘩然隕落而扼腕嘆息。
第四,韓信曾經被冤枉過。說的是偽遊雲夢之時,那封沒有開頭沒有結尾的告密信只是個幌子,劉邦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把韓信從楚國逮到了長安,降王為侯。
第五,劉邦除了殺韓信外,還殺了許多其他諸侯王。
那麼有什麼理由能夠支援他們的說法呢?
有五條:第一,韓信找陳豨商量謀反不合情理。陳豨是深受劉邦信任的,韓信當時已經失去了劉邦的信任,陳豨怎麼就會和韓信商量謀反呢?韓信又怎麼那麼放心地和陳豨談謀反呢?
第二,韓信動手的時機不對。只要劉邦一離開長安,韓信就可以動手了,但是韓信還在給陳豨寫信,這不合情理。像造反這種事理應馬上行動,而不是在這個時候還和陳豨書信來往。而且在那個時候,信件全靠信使騎著馬傳遞,萬一在傳遞的路上被劉邦擷取了呢?劉邦一看到這個密信,謀反之事可就敗露了。
第三,韓信相應陳豨調動兵馬攻擊皇宮不合理。韓信想假傳聖旨釋放刑徒,然後用他們組織軍隊去攻打皇宮,殺掉呂後和太子。但是這些只是刑徒,這一群烏合之眾去打皇宮的正規軍,勝算可想而知。
第四,韓信謀反的時機不對。當年韓信還是齊王時,手握三十萬精兵,就算徙封楚王,手裡還有幾萬兵馬,那時候時機非常好,但韓信沒有謀反;現在被軟禁在長安,手裡沒有一兵一卒,韓信卻造反了,時機不對。
第五,呂後逮捕和誅殺韓信的過程不合情理。呂後是讓蕭何直接把韓信誆騙到未央宮,進來之後直接殺掉,不取證,不審查,這不符合判決案件的流程,即便是謀反這樣的大罪,那也不能省略掉這些過程。
我們再看看相信史書,認為韓信的確謀反的人他們的觀點是什麼。
這一個派系的觀點認為韓信的謀反其實是一個過程,從不謀反,到有了反抗意識,到左右搖擺,最後真的謀反。我們可以畫一個曲線圖——
早在漢中之時,韓信最需要的是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劉邦也恰好需要一個能夠統禦三軍的軍事將領,兩個人目的一致,這也就促成了登臺拜將,漢中對策。隨著明出子午,暗度陳倉的誕生,劉邦的軍事實力得到了提升,韓信的威望也跟著提升。
到了彭城大敗逃到下邑時,劉邦的軍事實力低到了最低點,此後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劉邦都在滎陽—成臯一線和項羽對峙,軍事實力絲毫不見提升,反而還在下降。而韓信開闢了北部戰場,橫掃黃河以北,聲望與勢力與日俱增,此時的劉邦對韓信的壓制慾望開始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