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每當有人獻血的時候,獻血的人並不會注意到那個主持儀式的人在祈禱什麼。
若是仔細聽,或許也沒什麼大問題——
“今後,我們彼此融為一體……”
另一個人來
“……你的血,就是我的血……”
又一個人來
“……你的肉,就是我的肉……”
聽了這話的人,身子不由自主地哆嗦了一下,而後快步走開了。
“今後,我們的意志將彼此交融……”
聽到這話的人大喜,步伐也不由得快了幾分,緊貼著前面那個人走了。
“……你的靈魂,就是我的靈魂……”
……
獻血的每一個人,心裡想的,只有希望。因為,承諾,看上去,總是美好的。沒有人知道,換一個人來領導,究竟會怎麼樣。
“——至少,不會更糟”
幾乎所有人都或明或暗地這樣想。
然而,沒有人知道,往往,是“沒有走過的路”,風景更好。風景好,並不是出於客觀判斷,而是出於主觀意願。沒有人喜歡在風景差的道路上行進,但每一個人又偏偏覺得沒有走過的那一條路風景更好。
或許,凡是人,總是會覺得,自己接觸的一切都不完美。
於是自然地産生了一個問題:
什麼是完美呢?
答案很簡單:
自己沒有接觸過的。
因為大家都樸素地相信,“完美”是存在的。然而,沒有人去想,這個“存在”,到底是存在於現在,還是存在於過去,又或者只是存在於那個“只能看到卻永遠無法達到的地平線”上。
也因此,大家,本能的希望,反倒成了,大家麻木的誘因。
大家總以為,新朝取代舊朝是好的。
或許,一個高遠的立意,會讓國家,在磨合與陣痛之後,慢慢變得比以前好,然而,事實上,一個生疏的管理者,便是再有才華,也不能保證,自己比一個老練的管理者做得更好。
這一點,程志或許會更清楚一些,因為,在閑暇時候,程志給栗子講了一個清朝“寧贈友邦,不予家奴”的故事。
栗子是沒有立場的,她聽到這個神奇的智熄操作,並沒有太多反應,只是點點頭,說這很正常。
“賣國求榮,真的很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