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起旋耕機的時候手必須握在手柄上不可以離開,一離開手柄自動彈回,這種做法是否可行?當旋耕機升的太高,便會有裝置把手柄給打回原位,軲轆失去動力開始倒轉。
這樣子進行操作是可行的。
雖然非常麻煩,但是好過沒有解決方案,也可以減少故障發生率。
在進行實驗的這段時間一直源源不斷的發生各種問題。
既出現過嚴重的機械損毀,也出現過傷到人的事件。
機車畢竟算是複雜機械了。
經過一番調整,旋耕機還是存在多處讓人不放心的地方。
但是已經勉強能使了。
司機可以駕駛著這電動拖拉機四處耕地。
已經耕了很多地了。
效率還可以。
耕好的地如果不種,地面會逐漸變硬。
所以這些地到了春耕的時候得再耕上一遍。
其實旋耕機的下落,最安全的方法是用機械法,一個齒輪組加一個手柄。
只是要麼需要花很多力氣,要麼需要花很多時間。
如果能夠降低旋耕機的重量,那麼很多麻煩都可以減輕。
只是現在沒法子繼續減重了。
不管怎麼說,這十五輛機車都可以用於耕地了,一天耕三四十畝地是沒問題的。
趕得上上百個農業人口。
它們算是實驗成功了。
至少原始人們是非常開心的。
下面一個問題,聯合收割機怎麼設計。
馬林想起了自己先前見過的玉米脫粒機的設計。
其實跟聯合收割機有點像。
秸稈被風車一樣的轉輪給掃入一個箱子。
箱子裡有一些旋轉的螺旋線形狀的鐵片。
螺旋線一旋轉起來,就像是它在左右移動,不停的動。
當秸稈被推入這些螺旋線,它們會被螺旋線推到最左側。
最左側存在一條履帶,上面也帶有很多鐵片會把秸稈給帶著向上前進。
到了履帶的盡頭它們會受到重力作用被拋下去。
到現在為止,聯合收割機的主要功能應該都有辦法實現。
下面有個問題。
那就是秸稈要是卡住了儀器怎麼辦。
是不是有什麼辦法保證秸稈不被卡住?
如果裝置設計的足夠精密,各部件的連線都沒有縫隙,那麼秸稈、草葉絕對不會被卡住。
轉動的螺旋線與履帶之間怎麼連線?
馬林的想法是,履帶低於螺旋線,使得秸稈不會在兩者之間被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