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的厚度至少有三厘米,這是馬林的要求,生怕它們擔負不了太大的壓力。
比如用這種結構吊起一噸重的物體的時候,每個齒實打實的要負擔一噸的壓力。
保險起見的話厚度三厘米也是不夠的。
最好能夠有十厘米以上。
這將導致它們非常的沉。
而且非常容易被磨損。
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它們只要能夠用於幹活就行。
磨損了就進行更換,又不花多少時間。
車輪、車軸都算是比較好生產的。
軸承是個難題。
先前給鴨子河幾個大水輪製作的軸承按理說也符合車輛的標準。
‘巧手’已經制作了幾個。
主要難題就是齒輪組與軸承。
輪胎有‘機靈鬼’負責後很快就製作成功了。
大約是到了陽曆二月中旬。第一臺電動三輪車才下地做測試。
它的電動機是五百千瓦的。
後面的車架子尺寸不小。
可以拉比較多東西。
電動機旁邊豎起一根長竹竿,竹竿頂部有個圈,電纜從圈中穿過,然後連到高處。
這輛車子在一個直徑六十米的圓內部跑的時候不需要專門派一個人照顧電纜。
目前它被用於從木工工廠向河邊拉送貨物。
電纜的存在非常的煩心。
若不是這輛車力氣還可以,可以節省三四名人力,馬林可能會對它特別的不滿。
但是沒有啥好法子。
接著又想到了有軌電車的問題。
鋪設鐵軌需要太多人力物力,即使只是一公里的鐵軌對他們來說都太麻煩了。
用眼下這種車進行運輸,一百米距離要換一次電纜。
不管怎麼說,比用人力拉車省心很多。
開起來有點讓人煩心。
馬林看著它不好說自己的心情是好還是壞。
反正這些原始人挺開心的。
那麼下一個問題來了。
也是馬林最關心的問題。
要讓電力拖拉機具有耕地的能力。
怎麼耕地?
馬林的想法是,拖拉機和耕地機上各設定一個五千瓦的電動機,這樣子便可以避免很多傳動上的麻煩。
馬林憑直覺認為自己的車輛缺少某種關鍵技術,用齒輪傳動並不是那麼穩定可靠。
耕地機肯定要深入土裡。
那麼耕地機的轉軸上的齒輪是不是也需要深入土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