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輪的金屬部件應該怎麼鑄造?
外面那個圈帶有凹槽,方便輪胎嵌進去。
至於凹槽的尺寸和具體設計方式得多做一些實驗,否則輪胎很容易脫落。
馬林的想法是,現在製作的是實驗型號的車子,能用就行。
如果怕外胎脫落,就打螺絲把它們給固定起來,雖然這樣會導致橡膠容易爛掉。
現在要做的車子是耕田用的十輛電動拖拉機。
它們不用跑多遠的路。
內胎的厚度、彈性,馬林自己試驗過了多次,才選定。
外胎的厚度、彈性同樣是試驗過了多次。
車輪中間帶有孔洞,方便把車軸插進去並固定。
現在加工這種金屬零件比原來稍微容易了一點。
先試著製作幾個四個大車輪,四個小車輪。
輪胎把人給為難的要死。
馬林自己沒空去製作輪胎。
他在設計三輪車的架子。
前面的輪子,用兩個把手來控制轉向。
那麼把手應該是什麼結構的?
輪子有個車軸,車軸兩側各有一個豎著的槓連線到一個更粗的槓上。
三輪車的架子接到這個更粗的槓上,讓它承重。
這根槓又是外部有管子,內部有轉軸的結構。
轉軸上面連線兩個把手,下面連線輪子。
把手轉動,車輪也跟著轉向。
同時承重結構也比較合理。
後面的架子很簡單。
電動機透過齒輪組驅動車軸轉動。
齒輪組封裝起來避免濺入泥水、落入灰塵。
馬林只會用齒輪組驅動。
車軸插在兩個軸承中,兩端插入兩個較大的車輪。
結構並不是那麼難。
先把這種車子給製作出來。
關鍵是軸承、車軸、齒輪組與車輪的製作。
輪胎的製作實在是太拖後腿,於是把‘機靈鬼’給找來幫忙生產輪胎。
確實輪胎的生產是個難點,若不是時間緊急,馬林會自己動手來實驗和生產輪胎。
因為車子用的是電力,調速倒是挺容易的,只是他不知道自己的調速方法是否會損傷電動機或者有什麼別的後果。
倒退也是比較容易。
電力正負極反向就倒退了。
反正現在沒有汽油、柴油,只能用電力。
兩輛三輪車的零部件正在逐漸完成生產。
齒輪組的連線其實挺簡單的。
每個齒輪都很結實,中間充滿孔洞以降低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