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這樣子被打氣筒的氣門給難倒了。
其實還有個問題,打氣筒的活塞怎麼製作?與筒子之間沒有縫隙麼?打氣的時候不會漏氣麼?
活塞內部是金屬塊,用車床加工出來的,與筒子的縫隙本來就非常小,又給它製作了橡膠片,此外還加了油,油也能減小縫隙。
如果打氣筒的氣門與輪胎的氣門在形狀上比較符合,那麼對接之後就不會漏氣麼?
他不知道。
他實驗的結果是會漏氣。
即使在一側的管子底部墊橡膠墊,再用力壓結實,都會漏氣。
他覺得主要原因在於自己製作的管子形狀不夠標準。
中等尺寸的管子他能夠加工標準,更大尺寸的管子他就加工不標準了。
現在他的希望是這樣子。
一個大的管子套著一個小的管子,中間幾乎沒有縫隙。
一個更大的管子套著這個比較大的管子,中間也幾乎沒有縫隙。
此外中間這個管子,插到頂部之後會遇到橡膠墊,用力把它給壓到橡膠墊上,那麼縫隙就被徹底堵死了。
連打氣筒的活塞都能夠不漏氣,氣門的連線不應該這麼吃力。
於是開始試著製作這個結構。
他覺得主要問題是加工精度問題。
只要精度到了,氣密性就好。
其實它涉及到多個管子,一個套一個,都必須非常的標準,這樣子只要外面的管子能夠套起來,裡面的管子也能夠一個接一個的套好。
他是希望這種方式可行。
第一個樣品做出來之後效果就不錯。
但是依然有點漏氣。
然後就重做。
重做的目標一是把管子都給做的足夠標準,二是試用不同彈性的橡膠片,想瞧瞧氣密性如何。
說是橡膠片,其實是他用動物膠與獸皮合成出來的。
也許是因為自己的手不夠靈活。
做出來的成品一直輕微的漏氣。
難題很多。
打氣筒的出氣口有塊金屬,金屬與下面的細管子乃是一體的。
他再製作一個粗管子,套住細管子,粗管子是用膠水沾在金屬塊上的,形狀需要進行仔細的加工,這樣子裝好之後不會歪。
粗管子與細管子之間再套一個橡膠環,壓到最深處,用動物膠給固定。
這個橡膠環在打氣的時候會封閉住打氣筒與輪胎的氣道上的縫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