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輪轉過一定數目的鋸齒後自發滑脫,然後墜著它一起下落,與左右兩個杆子的連線都分離,於是就完成了關的動作。
可是是什麼力量頂住它使得它在工作的時候不下落的?
所以這個設計遺漏了什麼特別關鍵的環節,他就是因為想不通這個環節而無法實現類似的功能。
開關回路真是難以實現啊。
如果他發明出一個來,就可以反覆套用它,形成非常複雜的齒輪組。再結合工作迴路,一臺織布機就能夠完成。
中間肯定還存在別的問題。
作為第一次設計一個機械的人,他有點過於興奮。
那個木製織布機的成功使他信心暴增,以至於想生產一臺由水力驅動的織布機來。
可能這是沒學會走就想跑酷了。
如果他一直以這種方式工作的話,估計日後一輛拖拉機的所有功能他都要自己研究出來。
比如柴油機怎麼打火。
掛檔應該怎麼掛。
踩油門是怎麼回事?
剎車是怎麼回事?
源源不斷的都是問題。
但是他覺得自己距離拖拉機還相差甚遠。
早著呢。
有十萬八千里遠。
首先他得找到石油,然後搞明白怎麼煉油,接著還得設計出柴油機、汽油機來,接著才是考慮驅動和駕駛方面的問題。
最難的乃是第一環,把石油給找出來。
哪裡有那麼容易找到一處露天油井,然後開始開採的?
露天油井,應該是種極為罕見的存在。
在人口較少的時候估計很難找到。
人口多了大家一起找才存在可能性。
還是回來打磨自己的鋼珠吧。
他被搞的有點累。
總共需要二十四顆鋼珠。
現在打磨一顆需要他一天時間,而且還不夠標準,用在軸承裡帶來很大的摩擦力。
腳踏車不是什麼重型裝置,按理說磨損的會比較慢。
但是如果騎起來覺得太澀,摩擦力太大,那誰還肯騎呀?
他知道自己的手藝一直在提高,打磨的幾何體正在變得越來越標準。
可是距離他想做的精度還是差了很遠。
徒手加工的精度真的足以生產輪船、拖拉機麼?
想一下,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戰艦就在香港到處跑了,當時還並沒有各種現代科學,像是電子技術、鐳射技術離發明出來還早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