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鐵山通往吃土村、麻雀村的道路其實都比較平坦,是能夠騎腳踏車的,只要他有能力生產出腳踏車來。
對他來說,生產腳踏車最大的難題乃是生產軸承。
至於鋼圈、齒輪、鏈條,其實都相對來說教容易。
他的自制水泥是用一種軟石頭、黏土與鍊鐵的礦渣一起煅燒、磨成粉後製作而成的。
跟老家的水泥瞧起來很是有些不同。
但是至少目前看來,它的粘結性很不錯,製作的水泥板也很結實。
製作磚坯是否有更方便的辦法呢?
現在這樣子勞動效率實在是太低了。
如果家家戶戶都想住用磚和水泥製作的房屋,磚的供應量恐怕跟不上。
用機械能夠生產麼?
類似衝床那種裝置,黏土塊推到工作臺上,上方的刀具壓下來,切出很多塊磚坯。
這是做得到的。
那麼更前面的流程應該怎麼設計呢?
工人們正在給這座水泥樓壘石頭。
具體壘在哪裡,壘多高,都由馬林說了算。
這些建築工人先前都用石頭壘過房子,鐵爐村這些房子都是他們壘的。
馬林並不擔心他們的手藝。
石頭是樓的根基。
每一道牆的底部都需要壘石頭。
三間房,外面還有樓梯間,一扇大門,兩扇內門,樓梯還有扇門,壘石頭的時候要為它們預留空間。
加工石頭的外形也需要時間。
這一天就這麼過去了。
晚上‘小樹’讓人送來一車加工好的木塊、木條,馬林把它們搬下來,先是比劃一番尺寸,然後開始在上面畫出榫頭與榫眼,接著找一位木工來幫忙把它們給做出來,進行拼接。
這是馬林要製作的織布機。
下面的架子很容易製作。
兩個垂直的滑動軸同樣好製作。
提線柵格裝在滑動軸上可以上下滑動。
兩根滑動軸之間搭三根橫木。最上面的那根橫木便於用繩索把提線柵格給提起來,下面兩根對提線柵格的滑動進行約束。
也是很容易製作。
最前邊還有個架子,分為上中下三層,十列,每層的每列共有十五根圓柱,可以把筒子狀的線軸給套在上面。
這個小東西也比較好製作,總共可以套三百多個線軸,對應布的三百多根縱線。
一個線軸上的線可以有兩千米長。
於是一臺織布機排一次線可以織出兩千多米長的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