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間中有兩個並排放在一起的軲轆。
把它們對齊,然後用一根傳動帶把它們給連線在一起。
傳動帶纏的也不是很緊。
拉力還不錯,但是想再提高難度就比較大了。
用一個直徑四米的軲轆帶動一個直徑四厘米的軲轆轉動,用傳動帶連線,會發生什麼?
他覺得如果兩個軲轆的尺寸不夠標準,它們的位置擺的不夠正,那麼傳動帶會越來越松,也越來越沒力氣。
他在想,牛皮不是那種能夠精確加工的工業品,他也沒有別的材料來製作傳動帶,還是改用齒輪組比較好。
而使用齒輪組之後就面臨著精確度的問題。
對於他的水力機床而言,這些齒輪組都傳導著巨大的力量。
不管是加工木材還是加工金屬,都需要機床比較有力。
所以齒輪組如果咬合的不夠精密,出現鋸齒互相沖突的情況,那麼傳動裝置肯定會崩壞,甚至可能把裝置給推翻,傷到工作人員。
齒輪對馬林來說算是另一種幾何體,多加練習的話也可以徒手加工的比較標準。
先用車間裡現有的機床進行加工,再靠眼力進行調整。
他覺得應該單獨從鴨子河引來一道水流,用於驅動這些機床,水流比較平穩,動力裝置也比較平穩,容易控制,這樣子對齒輪組的要求就會降低。
否則製作起來太難了。
事實上有了水磨與水力鼓風機之後,鐵爐村的原始人便已經非常滿意了。
只有‘小樹’等木工急著使用水力機床,不停的催促馬林快點加工那些零件。
馬林在除錯自己的機床,希望能夠提高它們的精度。
每當他的手變得更為靈巧,他就會首先升級自己的機床。
機床的很多零部件在安裝前需要他徒手進行打磨、調整。
如果他的手工不夠好,那麼機床便始終不夠精密。
他現在要加工齒輪。
首先他要能打磨出非常標準的圓柱。
其次他要能夠在這個圓柱內部開出比較標準的轉軸。
打磨和開洞都涉及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他要推著刀具直線前進。
讓他為難的就是這個環節。
想推著刀具直線前進,就應該有三道滑桿支撐著刀具所在的架子,也對架子進行約束。
三道滑桿都必須非常直、圓,架子上的洞眼也必須非常標準。
否則,要麼推動的時候路線不直,要麼推不動。
這就是考驗老師傅的能力的時刻。
就像是一個畫師能夠把幾何體給畫的非常標準,他這位加工金屬的老師傅也需要這方面的手工能力。